典主的意思、典主的詳細解釋
典主的解釋
掌管,統理。《三國志·吳志·呂範傳》:“初 策 使 範 典主財計。 權 時年少,私從有求, 範 必關白,不敢專許,當時以此見望。” 晉 虞溥 《江表傳》:“今使典主糧穀,糧穀軍之要最,僕雖在遠,竊用不安。”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葉榆河》:“《交州外域記》曰: 越王 令二使者,典主 交趾 、 九真 二郡民。”
詞語分解
- 典的解釋 典 ǎ 可以作為标準的書籍:典籍。字典。詞典。經典。引經據典。 标準,法則:典章。典制。典故(.典制和掌故;.詩文裡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典範。典雅。典禮。典型。 指典禮:盛典。大典。 主持,主
- 主的解釋 主 ǔ 權力或財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腦:主人。物主。失主(失掉財物的人)。當家作主。 舊時臣子稱君王,下級稱上級,仆人稱家主:君主。主上。 對事物的意見或認為應當如何處理,決定:主張。主見。主意。主義
網絡擴展解釋
“典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拼音:diǎn zhǔ()
- 構成:由“典”(典章制度的主持者)和“主”(主宰、統治)組合而成。
- 核心含義:指掌管、統理事務的權威角色,多用于形容君主、官員或特定領域的主導者。
二、曆史語境中的用法
-
古代職掌
常見于史書文獻,表示對財政、軍事等重要事務的管理權。例如:
- 《三國志》記載,孫策讓呂範“典主財計”,即掌管財務。
- 《江表傳》提到“典主糧穀”,強調對糧草物資的統理職責。
-
地域治理
北魏《水經注》中描述越王派遣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指代對地方行政的管轄。
三、現代延伸含義
- 權威象征:可比喻某人在專業領域的主導地位,如學術、文化等場景。
- 姓名寓意:作為名字時,“典”象征莊重、典範,“主”則體現領導力,整體寓意權威與責任感。
四、使用注意事項
- 語境適配:多用于正式或曆史性描述,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 避免混淆:與“典當”無關,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水經注》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典主(diǎn zhǔ)一詞的意思及來源:
典主是由“典”和“主”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典”是指法律、法令的典範、規範;“主”表示掌握、管理的意思。因此,典主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指掌握法律、法規的管理者、監督者。
典主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典”字的部首為“八”,其筆畫數為5;
拆分“主”字的部首為“丶”,其筆畫數為5。
典主的繁體字寫法:
典主的繁體字寫作「典主」,沒有發生變化。
典主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典主在古時的寫法和現代寫法相同,為「典主」。
典主的例句:
1. 他是典主,負責解釋和執行相關法律。
2. 作為典主,他應該遵循法律的原則和精神。
典主的組詞:
典主沒有常用的組詞。
典主的近義詞:
監管者、執法者、管理者。
典主的反義詞:
受監管者、被管理者、受律約束者。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