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覩的意思、見覩的詳細解釋
見覩的解釋
見到。 元 陳克明 《粉蝶兒·怨别》套曲:“ 漢 相如 有朝歸故鄉, 卓文君 多曾親見覩,一星星自把衷腸訴,将我這受過的凄涼慢慢的數。”
詞語分解
- 見的解釋 見 (見) à 看到:看見。罕見。見微知著。見義勇為。見異思遷。 接觸,遇到:怕見風。見習。 看得出,顯得出:見效。相形見绌。 (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見上。見下。 會晤:會見。接見。 對事物觀
- 覩的解釋 覩 ǔ 古同“睹”。 筆畫數:; 部首:見;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見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見覩”即“見睹”,意為看見、見到。其中“覩”是“睹”的古體字,讀音為dǔ,五行屬火,部首為“見”。兩字連用強調“親眼所見”的動作。
二、用法與例證
- 文學引用
元代陳克明在《粉蝶兒·怨别》中寫道:“卓文君多曾親見覩,一星星自把衷腸訴”,此處“見覩”指卓文君親眼見證并訴說衷腸的情景。
- 古籍用法
“覩”在古漢語中既可表示“看見”,如《廣韻》注音“當古切”,也引申為“察看”或“聽見”。
三、相關詞語
常見搭配包括:
- 熟視無覩(視而不見)
- 覩始知終(見微知著)
- 先覩為快(搶先目睹為樂)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覩”已逐漸被“睹”替代,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創作中。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見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見覩(jiàn zhǔ)是一個古代漢字,它是由“見”和“主”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見”表示“看”或“看見”,“主”表示“主要的”或“首要的”。它的總筆畫數為19筆,其中“見”的部首筆畫數為4筆,而“主”的部首筆畫數為5筆。
《見覩》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它起源于《爾雅》一書。在《爾雅》中,“覩”是專門用來形容人的雙目的,意為“目明、明亮”。後來轉為用來形容态度堅定、目光犀利的樣子。
古代漢字寫法中的“見覩”與現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在古代,這個詞的寫法為:見覩。可以看到,“見”字中的橫勢腳與斜鈎相連,而“覩”字則是由“目”字上方的“口”字和下方的“目”字組成。這種古代寫法還反映了當時人們在書寫上的獨特風格和審美觀。
以下是《見覩》一詞的例句:
1. 他的雙眼覩覩有神,好像能看穿一切。
2. 每當他想起那雙覩覩的眼睛,他就心生寒意。
與“見覩”相近的詞彙有:“看見”、“注視”、“目睹”等。這些詞都與“觀察”、“注視”或“看到”相關聯,描述的是人們通過目光來感知和認知事物的行為。
而“目瞪口呆”、“目不暇接”等詞則可視為“見覩”的反義詞。這些詞描述的是人們在面對繁多或驚訝的事物時,眼神呆滞或無法接受新事物的表現。
總結來說,“見覩”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形容一個人的目光明亮、有力或堅定。它的來源較為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爾雅》一書。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它的寫法為見覩。與之相近的詞彙有“看見”、“注視”、“目睹”等,而與之相對的詞彙有“目瞪口呆”、“目不暇接”等。以上是關于見覩這個詞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