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陶侃傳》:“﹝ 侃 ﹞嘗課諸營種柳,都尉 夏施 盜官柳植之於己門。 侃 後見,駐車問曰:‘此是 武昌 西門前柳,何因盜來此種?’ 施 惶怖謝罪”。後泛稱楊柳為“武昌柳”。 唐 孟浩然 《泝江至武昌》詩:“行看 武昌 柳,髣髴映樓臺。” 唐 李商隱 《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酒》詩:“緣憂 武昌 柳,遂憶 洛陽 花。”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席上留别》詞:“折盡 武昌 柳,掛席上 瀟湘 。”
“武昌柳”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文學意象,具體解釋如下:
出自《晉書·陶侃傳》:東晉名将陶侃鎮守武昌時,曾命士兵廣植柳樹。都尉夏施私自将官柳移栽到自家門前,陶侃發現後質問:“此是武昌西門前柳,何因盜來此種?”此事成為典故,後世以“武昌柳”代指楊柳,暗含廉潔奉公、明察秋毫的寓意。
現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指代楊柳,也借喻對事物來源的明辨,或引申為對清廉品格的贊頌。
相關擴展:該典故與“陶公柳”“武昌春柳”等别稱相通,可見其文化影響深遠(綜合)。
《武昌柳》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以下将對其詳細解釋。
拆分《武昌柳》的部首為:歹、日、木、艸。其中,歹部表示險惡,日部表示太陽,木部表示木頭,艸部表示草地。 《武昌柳》的總筆畫數為17。
《武昌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柳樹文化。柳樹在中國古代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視為生命的象征,也被贊美為堅韌不拔的品格。 武昌則是中國湖北省長江邊上的一個地名,曆史悠久,素以美麗的自然風景而聞名。
《武昌柳》的繁體字為:武昌柳。
在古代漢字中,對于《武昌柳》這個詞,寫法基本保持不變。古人的書法藝術注重字形的美感和結構的和諧,因此在字形上可能略有不同,但總體來說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差不大。
1. 他們來到武昌柳的草地上野餐,欣賞着柳樹婀娜多姿的身影。
2. 我在武昌柳下靜靜地讀書,享受着大自然的甯靜。
組詞:武昌、柳樹、昌明、柳影、沙柳。
近義詞:柳樹、垂柳。
反義詞:高山、寸草不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