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帢帽的意思、帢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帢帽的解释

古代一种便帽。《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二月丁卯,葬 高陵 ” 裴松之 注引《曹瞒传》:“ 太祖 为人佻易无威重……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故事, 江 南天子则白帢帽,公卿则巾褐裙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帢帽(qià mào)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首服,特指魏晋至隋唐时期流行的方形便帽,通常以缣帛或皮革制成,无檐而顶部平正。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文献依据:

一、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载:“帢帽,古代一种便帽。方顶,无檐。”其形制区别于同时期的冠冕,具有轻便实用的特点,多用于非正式场合。魏晋名士常以戴帢帽彰显洒脱之风,如《晋书·舆服志》提及“帢”为天子及士人宴居时所服。

二、形制与材质特征

  1. 方形平顶:宋代《事物纪原》引《搜神记》描述其“顶方如屋”,四角方正象征“地”之形态,与象征“天圆”的冠冕形成对比。
  2. 材质演变:早期以缣帛(细绢)为主,后出现鹿皮、葛布等材质。唐代《通典》载北齐宫廷用“白纱帢”,而军士则戴“赤帢”。

三、历史流变与文化内涵

四、典籍记载选例

《宋书·礼志五》:“帢,魏武帝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

《南史·陈庆之传》:“庆之性祗慎,……常冠白帢,衣素衣。”

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通典·礼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胡三省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帢帽”是古代一种便帽,主要流行于士人阶层。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词义
    帢帽指古代以丝织品制成的便帽,特点是四角缺隅的造型。该词由“帢”和“帽”组成,其中“帢”特指这种形制的帽子,而“帽”为通用称呼。

  2. 形声结构与发音
    “帢”为形声字,从“巾”(表示材质为丝织品),读音为“qià”(古音苦洽切)。

  3. 用途与材质
    主要用于士人日常佩戴,属于轻便头衣。据汉典记载,其材质为缣帛(细密丝织物),裁剪后制成,兼具实用性与身份标识作用。

  4. 演变与关联
    在《乐府诗集》等文献中,“帢”常与“帩头”(束发巾)并列出现,反映其作为配套头饰的功能。后世部分学者认为,帢帽可能影响了唐代幞头等帽式的发展。

注:相关字形演变及古籍用例可参考《康熙字典》巾部对“帢”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爡爡串车怆恨道东说西颠疾弟男子侄鹗心鹂舌封镇芉蔗高溪工场关汉卿归结鬼泣神嚎揃扑简微戢身絶对居冠具列剧秦橘中叟空庭匡时济俗老泼狗廉胜领家遛马率笔芒果毛坯房莫难拗相公髼头赤脚轻就侵虞七魄悠悠权位却去觞杓蛇祸申陈蚀本生意时贡悚切踏踘棠阴跳身涕泗横流痛诬丑诋投足退懦驼鷄无独有偶巫鬼恶欲衔铁闲言泼语校治吸里忽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