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iversally] 整个天下
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昭公七年》
整个天下;遍天下。《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按,今本《诗·小雅·北山》作“溥天”。《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大悦,加 渊 爵位”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以天下为家。”《旧唐书·李密传》:“普天之下,率土之滨, 蟠木 距于 流沙 , 瀚海 穷于 丹穴 ,莫不鼓腹击壤,凿井耕田,治致昇平,驱之仁寿。” 郭小川 《长江边上“五·七”路》诗:“普天之下,黑暗即将过去,曙光迎来白昼。”亦省作“ 普天下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普天下的妇道,第一件开心的事无过丈夫当着他的面赞他自己养的儿子。”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普天下没有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
“普天之下”是一个汉语成语,指整个天下或所有地方,其详细解释如下:
指整个世界或天下的所有区域,强调范围之广、涵盖之全。常用于描述事物遍及每个角落或适用于所有人,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包括“四海之内”“天下大同”等,均表达广泛覆盖的语义。
如需更完整解析,可参考《汉语词典》或古典文学相关典籍。
《普天之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天下所有的人民、事物或者范围都包括在内,没有任何例外。
《普天之下》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木和一。它的总笔画数是8画。
《普天之下》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礼记·礼运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句话意味着天下没有不属于王的土地,也就是天下是王的领地。
《普天之下》的繁体写法为「普天之下」。
在古代,汉字《普天之下》的写法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变化。
他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普天之下的每一个角落。
普天狗、普天同庆、普天皆兄弟
天下、天下人
局部、片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