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普天之下的意思、普天之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普天之下的解释

[universally] 整个天下

《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左传·昭公七年》

详细解释

整个天下;遍天下。《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按,今本《诗·小雅·北山》作“溥天”。《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大悦,加 渊 爵位”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以天下为家。”《旧唐书·李密传》:“普天之下,率土之滨, 蟠木 距于 流沙 , 瀚海 穷于 丹穴 ,莫不鼓腹击壤,凿井耕田,治致昇平,驱之仁寿。” 郭小川 《长江边上“五·七”路》诗:“普天之下,黑暗即将过去,曙光迎来白昼。”亦省作“ 普天下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普天下的妇道,第一件开心的事无过丈夫当着他的面赞他自己养的儿子。”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普天下没有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普天之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整个天下,全世界,或全天下的人。它强调范围之广,囊括了天地间的所有地方和所有人。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核心释义:

    • 普:普遍,全面,遍及。
    • 天:指天空之下,引申为天下、世界、人间。
    • 之下:在…之下,指范围。
    • 合义:普遍存在于天所覆盖的所有地方之下,即整个天下,全世界。常用来形容范围极其广大,无所不包。
  2. 释义分解与强调:

    • 空间范围的最大化:这个成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表达的空间范围极其广阔,达到了“全天下”的极限概念。它不指具体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指整个已知或想象中的世界。
    • 涵盖一切:它不仅指地理空间上的“天下”,也常引申指生活在这个空间里的所有人(普天之下的人民/百姓)。
    • 文学性与强调语气:常用于书面语、文学作品中,或需要表达宏大、庄严、强调普遍性的语境中,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强调意味。
  3. 词源与用法特征:

    • 该成语历史悠久,源自古代典籍。最著名的出处是《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里的“溥”通“普”)。
    • 常用于以下结构或语境:
      • 作主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作状语:普天之下都在庆祝这个节日。
      • 强调普遍性:普天之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 普天之下,谁人不知?
    • 具有庄重、宏大、正式的语体色彩。
  4. 使用场景举例:

    • 描述帝王的疆域或权威:古代帝王常以“普天之下”来形容其统治的广阔。
    • 表达某种现象或情感的普遍性:例如,“普天之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 在政论、演讲或文学作品中渲染氛围:强调事件的重大影响或范围的广泛。

总结释义: “普天之下”意指整个天下,全世界,或全天下的人。它强调范围无所不包,具有庄重、宏大的语体色彩,常用于书面语和强调普遍性的语境中。

引用参考来源:

例句:

欣逢盛世,普天之下共庆华诞,四海之内同沐荣光。

网络扩展解释

“普天之下”是一个汉语成语,指整个天下或所有地方,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整个世界或天下的所有区域,强调范围之广、涵盖之全。常用于描述事物遍及每个角落或适用于所有人,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二、出处与演变

  1. 来源:出自《诗经·小雅·北山》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其中“溥”通“普”,后演变为“普天之下”。
  2. 结构:成语为偏正式结构,作宾语或定语,如“普天之下无一人能幸免”。

三、用法与例句

四、近义词

包括“四海之内”“天下大同”等,均表达广泛覆盖的语义。

五、补充说明

如需更完整解析,可参考《汉语词典》或古典文学相关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班虎弊帚自珍常建钞暴承包持管宠嘉寸尺丹曲迭步笛韵废然而返附统干焦宫征辜攉皇都潢浔骄悖街面上基干静摄寖陋斤削机熟客愁扩廓炼金莲像柳摇金利子龙性难驯论质蟒衣玉带马足耨耕旁乡骿胁坯料品第平注蒲篮轻可卿事寮七十说秋课旗星七注深赜实边市欢时论石烛岁祀贪声逐色天咫晩光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小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