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跼足的意思、跼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跼足的解釋

1.蜷曲其足。 唐 元稹 《上門下裴相公書》:“今天下能不有萬一於閣下之才略,而猶跼足帖脅,私自憐愛其志力哉?” 清 吳偉業 《海蛳》詩:“跼足蟠根固,容頭掩的圓。”

2.蹻足;舉足。喻時間短暫。《戰國策·齊策五》:“有而案兵而後起,寄怨而誅不直,微用兵而寄於義,則亡天下可跼足而須也。” 諸祖耿 集注引 王念孫 曰:“跼與蹻同。蹻足,舉足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跼足”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分析:

  1. 字義拆解

    • 跼(jú):通“局”,本義指彎曲、蜷縮,常用來形容身體或姿态的拘束感,如“跼促不安”。
    • 足:指腳部。
  2. 整體含義
    組合後,“跼足”字面意為“蜷縮腳部”或“腳步局促”,可引申為:

    • 身體姿态:因寒冷、恐懼或空間狹窄而蜷縮雙腳。
    • 心理狀态:形容行動受限制、無法舒展,如“跼足難行”。
  3. 相關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文或特定文學描寫,例如描述困境中的人:“跼足蜷身,瑟縮一隅”。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蜷足”“局促”等替代。

注意:若您遇到的是“跼蹐”(jú jí),則為連綿詞,表示畏縮不安的狀态。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進一步确認詞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跼足的意思

跼足( jú zú )是一個常見的成語,表示因坐立不安而不停地踏着腳尖。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跼(足)是由“足”作為部首的字,總共3個筆畫。

來源

跼足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習慣動作,形容人因為焦急、不安或盼望而無法靜坐的狀态。

繁體

跼足的繁體寫法為「跼腳」。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跼足可以寫作「距足」。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漢字的演變,現代常用的寫法為「跼足」。

例句

他在等待結果的時候,不停地跼足,顯得非常焦急。

組詞

跼足可以和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跼踵(指焦急憂慮地不停踩踏)、跼蹐(指焦急地在原地來回走動)。

近義詞

焦急、不安、坐立不安。

反義詞

安詳、冷靜、鎮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