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菩提的意思、菩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菩提的解释

[梵Bodhi] 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

详细解释

(1).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百喻经·驼瓮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识菩提路径。”

(2).树名。即菩提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 摩伽陀那国 所献也。” 张长 《泼水节·孔雀舞》:“你营巢吧,公社礼堂前面,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参见“ 菩提树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菩提是汉语中源自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指代觉悟与智慧的终极境界。《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梵语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智、知,旧译为道”,强调其作为佛教修行者破除无明、通达真理的认知状态。

从词源学角度,该词可追溯至梵文“बोधि”(bodhi),原义为“觉醒”或“觉悟”,东汉时期随佛经汉译进入汉语系统。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菩提树者,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揭示菩提树作为觉悟象征的宗教意象。

在佛教哲学体系中,菩提包含三个核心维度:

  1. 根本智:指对诸法实相的直观洞察,《大智度论》称“菩提,名诸佛道”,强调其超越世俗认知的终极智慧
  2. 无上觉:特指佛陀证悟的圆满境界,《成唯识论》释为“谓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如实了知究竟圆满”
  3. 修行道:涵盖三十七道品等具体实践体系,如《瑜伽师地论》所述“菩提分法,谓诸菩萨于菩提分,精勤修学”

现代佛学研究指出,菩提概念在禅宗发展出独特的本土化诠释。《六祖坛经》记载慧能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体现中国佛教对觉悟本质的空性解读。该概念的语义演变反映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在汉语语境中形成兼具哲学深度与文学意象的独特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菩提”是佛教核心概念,源自梵文“Bodhi”,意为觉悟、智慧,指通过修行达到超凡境界,实现真理的彻悟。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词源与含义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智”或“道”,指人豁然开悟、超越世俗烦恼的智慧状态。它标志着修行者明心见性,证得自性光明,达到涅槃(超越生死轮回的终极境界)。

  2. 与涅槃的关系
    在佛教中,涅槃并非凡夫理解的“死亡”,而是通过菩提智慧实现的无上解脱,即“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菩提的层次(据《大智度论》)

佛教将菩提分为五个递进层次:

  1. 发心菩提:初发求觉悟之心(十信菩萨阶段)。
  2. 伏心菩提:降伏烦恼,修波罗蜜(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阶段)。
  3. 明心菩提:证悟诸法实相清净(登地菩萨阶段)。
  4. 出到菩提:超越三界,接近一切智(八、九、十地菩萨阶段)。
  5. 无上菩提:佛的圆满智慧(等觉、妙觉果位)。

三、菩提的象征与实践意义

  1. 智慧与慈悲
    菩提不仅是个人觉悟,更包含“利益众生”的慈悲愿力,如菩萨道的发心。
  2. 修行方法
    通过正念、冥想、学习佛法、实践慈悲等,逐步培养菩提智慧。

四、文化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修行体系或经典原文,可参考《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谙知摆酒谤缺並蒂蓮冰镇汽水濒死毕天碧野草室谄薄常惺惺禅钟晨飡吃苦头春心辞岁错列打招等仵點主底死斗怪争奇蠹国方格购取瓜葛花翠怙恶不悛渐慢骄美交诤节敛惊嘑静钟锦囊计伉俪脸谱灵极緑黛麦须昴精民常默算挠直为曲蓬门谦靖青孱青规青门瓜情嗜青琐帏穷远犬牙差互算作孙犁停绝推历驼骑五纯小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