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憭栗 ”。凄涼貌。《楚辭·九辯》:“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将歸。” 洪興祖 補注:“憭慄,猶悽愴也。” 宋 文同 《哭仲蒙·臨高》:“憯憭栗兮臨清秋,坌憒兮紛予憂。”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章阿端》:“家人益懼,勸生他徙。生不聽,而塊然無偶,憭慄自傷。” 鄭澤 《嘤求草題詞》:“秋士每多悲,憭慄動哀響。”
“憭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繪内心的悲涼、凄怆之情,常見于古詩文。以下是詳細解釋:
憭(liáo)
慄(lì)
組合義
該詞現已罕用,但在古典文學賞析或特定修辭中仍具價值,可借以表達深沉、複雜的悲怆情緒。如需現代替代詞,可用“凄怆”“蒼涼”等,但“憭慄”更強調認知與情感的交織。
《憭慄》(lǐ li)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恐懼、驚恐的意思。當人感到害怕、不安或震驚時,可以使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的情緒。
《憭慄》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心部(心字底)和音部(音符旁)。根據部首的先後順序,先寫心部,再寫音部。這個詞總共有13個筆畫。
《憭慄》這個詞的來源不是很明确,可能是由兩個表示音符、樂譜的部首組合而成的。心部表示内心感受,音部可能是為了強調詞語的音調和情緒。
《憭慄》的繁體字是「憭慄」,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不同。《憭慄》這個詞在古代可能有不同的字形。然而,由于詞語的來源和曆史記錄不完整,沒有确鑿的古代寫法。
1. 當我聽到那尖銳的聲音時,我感到了憭慄。
2. 看到黑暗的街道,他不由自主地産生了憭慄的情緒。
憭怖(lǐ bù):恐怖、害怕。由憭和怖組成。
憭憂(lǐ yōu):擔憂、憂慮。由憭和憂組成。
驚恐、恐懼、害怕、震驚。
安心、平靜、安撫、安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