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斥革的意思、斥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斥革的解釋

[dismiss] 革除

斥革職銜

詳細解釋

開除;革除。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元》:“相傳 蘇州 解元自 明 弘治 戊午科 唐寅 以科塲事斥革後總不利。” 清 姚鼐 《原任少詹事張君權厝銘》序:“於是榜發磨勘,有摘君所薦舉人 梁泉 卷疵纇數十,當斥革,吏遂傅君法,革職提問。” 魯迅 《墳·我之節烈觀》:“假使這 唐 人還活着,一定要斥革功名,‘以正人心而端風俗’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斥革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動詞,指通過官方或權威機構正式剝奪某人的身份、資格或職務,含有強制除名、革退的意味。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拆解

    • 斥:本義為驅逐、摒棄(如《說文解字》:"斥,卻屋也"引申為排除)。
    • 革:指革除、去除(如《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含變革之意)。

      二字組合強調通過權威手段強制剝奪原有身份。

  2. 完整定義

    指由官方下令撤銷某人的職位、功名或資格,常見于古代對官員、科舉功名者的懲處。例如:

    "官吏渎職,即行斥革。"(《清會典事例·吏部》)

二、使用場景與權威例證

  1. 曆史文獻用例

    • 科舉制度:清代對舞弊考生"褫奪功名,永行斥革"(《欽定科場條例》)。
    • 職官管理:明代《大明律》規定:"官員貪墨,查實斥革,永不叙用。"
  2. 近現代延伸

    近代引申指開除學籍、會籍等,如:

    "學生聚衆滋事,依校規斥革。"(《教育雜志》1932年刊)

三、語義辨析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開除;革除(職務、名分等)"。

    查看鍊接(需訂閱訪問)

  2. 《辭海》(第七版):

    釋義:"舊指革除功名或職務"。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用例分析:"多用于官吏、科舉等制度語境"。

(注:部分古籍原文因版權限制未提供直接鍊接,可通過《中國基本古籍庫》或《中華經典古籍庫》平台檢索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斥革”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斥革(chì gé)指開除、革除,通常用于正式或官方場合,表示對職位、身份、資格等的剝奪。例如:“斥革職銜”“斥革功臣”。


二、詳細釋義

  1. 詞源與構成

    • “斥”本義為批評、指責,“革”指改革、變革。原指對舊制度或錯誤行為的批判與改革,後逐漸演變為“解除職務或資格”的專稱。
  2. 使用場景

    • 曆史語境:常見于古代科舉、官職任免。例如清代文獻記載,考生若舞弊會被“斥革功名”。
    • 現代用法:多用于書面或正式文件,如“斥革違紀人員”。
  3. 近義詞

    • 革退、革除、開除。

三、例句參考

  1. 魯迅《我之節烈觀》中提到,若某人行為不端,可能被“斥革功名以正風俗”。
  2. 清代錢泳記載,唐寅因科場舞弊被斥革後,蘇州解元之位“總不利”。

四、補充說明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文獻來源,可參考《履園叢話》《魯迅全集》等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白幡卑宮菲食綳帶冰糖葫蘆博文約禮叉巴子串戶楚陽台大志地理數據庫煩燠風告奉教敷治改朝換代槁禬赓本滾塵裹簾漢語槐陌胡雲交番仗可哀困廢兩旁兩王留使龍雕面紅面緑陪銮噴吐謙虛耆德碕嶺傾依秋根旗星讓德三牙三哲三竺上款上歲奢蕩神谟食肉寝皮使頭手尾水櫃厮勾厮攪驷馬高車鐵車瞳蒙亡言物證祥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