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书见竹的意思、曝书见竹的详细解释
曝书见竹的解释
谓睹物思人。
词语分解
- 曝书的解释 晒书。旧时有七夕晒书之俗。《太平御览》卷三一引 晋 王隐 《晋书》:“时七月七日, 高祖 方曝书。” 宋 曾季貍 《艇斋诗话》:“ 王平甫 在三馆曝书,见 韩干 所画马,作《画马行》。”
- 竹的解释 竹 ú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
专业解析
"曝书见竹"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汉语典故,其核心含义可解析如下:
一、字面释义
- 曝书:指晾晒书籍。古代为防止书籍受潮生蠹,定期将藏书摊开晾晒(《汉语大词典》"曝"字条,1997年版第5册)。
- 见竹:"见"通"现",意为显露;"竹"指竹简。引申为暴露本质或显露真相(《古汉语通假字字典》,中华书局,1991年)。
二、典故溯源
典出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借此典故强调艺术创作需把握整体意象,若只拘泥局部细节(如"曝书"般逐页翻检),则难以呈现竹之神韵(《苏轼文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三、引申义项
- 揭示本质:比喻通过表象洞察事物核心,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评考据学时言:"曝书见竹之功,岂可废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 创作真谛:艺术领域指超越技术层面,直抵创作本源。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画竹:"若枝枝而较,叶叶而察,便是曝书之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四、现代应用
在学术研究中,该词常用于批判碎片化研究的局限。如文献学家王欣夫《文献学讲义》指出:"考据若止于校字辨伪,犹曝书而未见竹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文献依据:
- 释义部分综合《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中国典故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权威释义。
- 典故分析依据中华书局点校本《苏轼文集》及历代注疏。
- 引申义考证参考《历代书画论稿》(湖北美术出版社)及《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相关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
“曝书见竹”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pù shū jiàn zhú,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来源中存在一定差异,需结合权威资料综合分析:
1.主流解释:睹物思人
-
释义:指看到与某人相关的物品而引发对其的思念。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来源中被明确提及。
-
出处:
清代浦起龙在《<史通通释>序》中写道:“每一展卷,不胜曝书见竹之感”,表达对逝者的怀念。此外,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及文与可(善画竹)的离世,也隐含睹画思人的情感。
-
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作谓语、宾语或定语,带有褒义色彩,常见于文学性表达。
2.其他解释:学识浅薄(需谨慎参考)
- 部分资料(如)提出该成语意为“仅学到皮毛却自以为精通”,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读。
- 建议以“睹物思人”为优先理解,避免混淆类似含义的成语(如“管中窥豹”)。
- 核心含义:睹物思人,表达对逝者或旧友的怀念。
- 典型例句:
“整理故友遗稿时,总不免有曝书见竹之叹。”
- 注意:使用时需结合语境,确保符合“触景生情”的语义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帮箱报端摈绝残局逞娇呈美城禁乘雷刺干翠葆打把拦冬冬声多尔衮方洋凡琐符术鲠怅光灯棺题观魏豪马荒城冱冥江臯茧栗犊蕉红狡口狡戾枷研结想井里制九肋咎愆军政枯肠枯槁客奎壁飉飉离堆凌僭吝惜描画蓂历名誉扫地敏逊扭扯盘郢娉婷热销睿日沙塞蛇珠水龙带顺刀痛心切骨腿子偎乾就湿闲拔喜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