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窮困的境地。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别序》:“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宋 司馬光 《西台詩二十四韻》:“涸轍猶蒙潤,寒灰免附炎。” 明 張煌言 《長鲸行》:“跳梁寧復昔睚眦,涸轍應憐舊饕餮。” 葉聖陶 《窮愁》:“豈久處涸轍,貪鄙漸萌,乃欲為此一擲,以冀非分耶?”參見“ 涸轍之鮒 ”。
(2).猶擱淺。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祥異·海獸》:“海潮退後,有一獸涸轍沙灘,長八尺餘,色純黑,毛如海虎。”
涸轍(hé zhé)的詳細解釋如下:
原指幹涸的車轍印痕,後比喻窮困的境地或資源枯竭無法前進的狀态。既可形容自然環境中水源斷絕(如車轍積水幹涸),也可引申為人生、事業等陷入困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滕王閣序》或《莊子》相關篇章。
涸轍(hé zhé),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相當幹燥的狀态,指車輛行駛時因路上沒有水而車轍消失的情景。
涸轍的部首是水(氵),由7畫組成。
涸轍最初出現在《史記·衛将軍馬援列傳》中:“援乃斷涸轍擊鈴退軍,天下士知其有節。”用來形容馬援在軍隊行進中,車轍所到之處,水也幹涸了。後來,涸轍成為了一個常見的成語。
涸轍(hé zhé)是涸轍的繁體字形。
涸轍在古代有一種不同的寫法:沍轍。這種寫法在古代書法中較為常見。
1. 越過這片幹旱的土地,我們看到了一條涸轍,路上連一滴水都沒有。
2. 騎着自行車行駛在這片幹燥的土地上,車輪掀起了一片涸轍。
涸澤而漁、涸澤而鼈、救涸轉危
枯竭、幹涸
泛濫、盈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