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王畿。我國古代天子都城附近的地方。《周禮·夏官·大司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國之政職,方千裡曰國畿,其外方五百裡曰侯畿。” 賈公彥 疏:“雲方千裡曰國畿者,此據王畿内千裡而言,非九畿之畿,但九畿以此國畿為本,向外每五百裡加為一畿也。” 清 方苞 《讀二南》:“ 殷商 國畿而外,皆 周 之宇下,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也。”
“國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國畿”讀作guó jī,指古代天子都城附近的直屬管轄區域,即“王畿”。這一概念源于周代分封制度,以都城為中心向外劃定行政範圍。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國畿”解釋為“國家疆域邊界”,但根據古籍記載和主流考據,此說法準确性存疑,可能為引申義或誤讀。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原文或漢代鄭玄注疏。
《國畿》一詞出自漢代司馬相如的《離騷》,“瞻彼淇澳,言采其蕨。未見君子,憔悴如也。”意指國家的疆域邊界。在現代,這個詞主要用于形容國家的核心地區。
《國畿》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國(内部結構:王)和畿(内部結構:田,留),部首分别是王和田。
部首:國(10畫)/ 畿(10畫)
總筆畫:20畫
《國畿》這個詞在古代中國曆史文獻中很常見,用于描述國家的核心疆域。在《離騷》中,司馬相如通過描寫淇澳的景色來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憂憤和思念之情。
《國畿》的繁體字為「國畿」。
古代中國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國畿》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是比較規整的楷書字體。
1. 我們的首都北京是中國的國畿,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地位。
2. 這片區域是國家的國畿,擁有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基礎設施。
3. 他的貢獻被譽為國家國畿建設的重要裡程碑。
1. 畿輔:指國家核心地區以及邊疆地區。
2. 國土:指一個國家的疆域邊界及其領土。
3. 國界:指相鄰國家的邊界線。
1. 國都:指一個國家的首都,也是國家的政治和行政中心。
2. 核心地區:指國家的重要領土或核心城市。
邊疆:指處于國家邊界的地區,通常與國家核心地區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