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畿的意思、國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畿的解釋

即王畿。我國古代天子都城附近的地方。《周禮·夏官·大司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國之政職,方千裡曰國畿,其外方五百裡曰侯畿。” 賈公彥 疏:“雲方千裡曰國畿者,此據王畿内千裡而言,非九畿之畿,但九畿以此國畿為本,向外每五百裡加為一畿也。” 清 方苞 《讀二南》:“ 殷商 國畿而外,皆 周 之宇下,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畿是漢語中表示國家核心區域或都城周邊領地的專有名詞。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源自古代典籍《周禮》,指代天子直接管轄的千裡之地,即“王畿”,後延伸為中央政權直接統治的核心疆域。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國畿由“國”(政權中心)與“畿”(都城外圍土地)組合而成,特指以都城為中心、受中央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劃。例如《尚書·禹貢》中“五百裡甸服”即描述國畿範圍内的賦稅制度。

  2. 曆史沿革

    西周時期,國畿制度形成明确體系。《周禮·地官》記載“方千裡曰王畿”,涵蓋今陝西中部至河南西部,承擔軍事防禦與經濟供給職能。秦漢推行郡縣制後,“畿”逐漸演變為“京畿”,但“國畿”仍用于文獻指代國家核心區域。

  3. 文化内涵

    在傳統文化中,國畿象征政權正統性與統治合法性。《詩經·商頌·玄鳥》中“邦畿千裡,維民所止”強調國畿作為政治與文化中心的地位,體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治理觀念。

  4. 現代應用

    當代漢語中,“國畿”一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例如描述唐代長安、洛陽雙都畿輔制度,或借指國家戰略要地,體現詞語的曆史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國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國畿”讀作guó jī,指古代天子都城附近的直屬管轄區域,即“王畿”。這一概念源于周代分封制度,以都城為中心向外劃定行政範圍。

二、曆史文獻依據

  1. 《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方千裡曰國畿,其外方五百裡曰侯畿。”
    此處的“國畿”是天子直接統治的核心區域,向外依次為侯畿、甸畿等,形成等級化的疆域管理體系。
  2. 賈公彥(唐代經學家)在注釋中強調,國畿是九畿制度的起點,向外每五百裡擴展為一個新畿域。

三、功能與範圍

四、與其他概念的關聯

五、需注意的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國畿”解釋為“國家疆域邊界”,但根據古籍記載和主流考據,此說法準确性存疑,可能為引申義或誤讀。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原文或漢代鄭玄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姥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便罷匾食簿領不相投朝徹疇古寸名粗衣淡飯颠骨子滴溜兒都有碫磨齋風快蜂糖封執羵羊甘肅戈舡貢琛鈎飾冠簪黑浸浸和邱鴻健活字典家祠嚼腭搥床驚津禁司看卓轲丘裈褲了飲鐐金溜槽理議苗圃泥首平粜潑物清修雀羅曲台入赀如醉方醒三門幹部三蘖煽爍沈凝蓍簪守寸恕宥酥油體看外象匣費仙人衣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