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极南之国。《尔雅·释地》:“东至於 泰远 ,西至於 邠国 ,南至於 濮鈆 ,北至於 祝栗 ,谓之四极。” 郭璞 注:“皆四方极远之国。” 郝懿行 义疏:“ 濮鈆 者,《广韵》‘獛’字注云: 獛鈆 ,南极之夷……《逸周书·王会篇》:‘……正南 百濮 。’盖 濮鈆 亦可单言 濮 也。”
“濮鈆”是一个古代地理概念,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文献记载归纳如下:
“濮鈆”指古代中国南方极远之地的国家或部族,属于先秦文献中描述的“四极”之一(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鈆、北至祝栗)。
“濮鈆”是古代地理概念中的南方极远地区,可能与“百濮”族群相关,具体位置尚无确切考证。需注意,相关记载多来自古籍注释,建议结合《尔雅》《逸周书》等原文进一步查证。
《濮鈆》是一个中文词汇,常用于古代文献中。它的意思是指一种古代的乐器,类似于现代的竹笛。濮鈆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宴会娱乐和音乐演奏。
濮鈆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氵"表示水部,"金"表示金属部;共有10个笔画。
在繁体字中,濮鈆被写作「濮鈆」。
在古代汉字中,濮鈆的写法可能会略有变化,但基本上仍然保持着现代汉字的形态和结构。由于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一些细节上的差异可能会出现。
1. 他用濮鈆吹奏出动人心魄的音乐。
2. 那位艺人用濮鈆演奏出一曲古老的乐章。
1. 组词:濮鈆演奏、濮鈆乐曲、古代濮鈆。
2. 近义词:笛子、竹笛。
3. 反义词:钢琴、吉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