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孝弟的意思、孝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孝弟的解釋

亦作“ 孝悌 ”。1.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朱熹 集注:“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漢 桓寬 《鹽鐵論·诏聖》:“聞禮義行而刑罰中,未聞刑罰行而孝悌興也。”《新唐書·孝友傳贊》:“聖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陳亮 《祭林聖材文》:“孝悌稱於宗族鄉黨,慈愛隆於父子弟昆。”《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産立高名》:“ 漢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潔。孝則忠君,廉則愛民。”《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 王祿 道:小弟遠遊,父母兄長跟前,有失孝悌,專為着幾分微利,以緻如此。”《紅樓夢》第六三回:“禮部見當今隆敦孝弟,不敢自專,具本請旨。”

(2).指孝弟者。《漢書·董仲舒傳》:“今朕親耕藉田以為農先,勸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功烈休德,未始雲獲也。”

(3). 漢 代鄉官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漢書·韓延壽傳》:“幸得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訟,既傷風化,重使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後漢書·明帝紀》:“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6*級。” 李賢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鄉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後 置,所以勸導鄉裡,助成風化也。” 宋 蘇轼 《策問》之二:“古者有勸農之官、力田之科,與孝弟同。而自 漢 以來,率用戶口登耗、黜陟守宰。”

亦作“ 孝悌 ”。弟承兄位為帝者,享祀宗廟時稱“孝弟”。《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稱孝弟, 真宗 稱孝子,大行皇帝稱孝孫。”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孝弟》:“古人惟子孫稱孝,《詩》‘綏予孝子’、‘孝孫徂位’,皆廟中之稱,後代以弟承兄,則有稱孝弟者。”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孝弟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孝弟”(xiào dì/t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倫理觀念,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延伸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品德,是儒家思想推崇的家庭倫理基礎。其中:

二、文獻出處與文化意義

  1. 儒家經典
    《論語·學而》載:“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說明孝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礎;
  2. 治國理念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申之以孝悌之義”,将家庭倫理擴展為治國方略。

三、其他曆史用法

  1. 漢代鄉官名
    漢代曾設“孝弟”作為地方官職,負責教化民衆(見于《史記》《漢書》記載);
  2. 帝王祭祀稱謂
    弟承兄位為帝者,在宗廟祭祀時稱“孝弟”(清代錢大昕考證)。

四、現代啟示

孝弟思想至今影響東亞文化,強調家庭和睦與社會責任。需注意其曆史語境中的等級色彩,現代可理解為對長輩的關懷與平輩的友愛。

提示: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論語》《漢書》等經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孝弟》的意思

《孝弟》是一個表示尊敬父母和尊重兄長的詞語。它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重視的家庭倫理和道德觀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

《孝弟》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子和弟。其中,子(Zi)部是一個表示兒子、子女的意思;弟(Di)是一個表示兄弟的意思。

筆畫方面,《孝》字由三筆組成,分别是由“宀”、“亻”和“子”構成;《弟》字由六筆構成,由“亻”、“丶”、“一”、“丶”、“十”和“一”組成。

來源

《孝弟》這個詞來自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強調子女應該尊敬父母,弟兄之間應該和睦相處。這種價值觀已經在中國社會中紮根了幾千年。

繁體

在繁體字中,《孝弟》的寫法為「孝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結構與現在有所不同。然而,《孝弟》這個詞的古代字形與現代基本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作為一個好孩子,他時常表現出對父母的孝弟之道。

2. 兄弟之間的關系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孝弟的基礎上。

組詞

孝順、孝敬、孝心、弟子、弟兄、弟弟

近義詞

孝順、尊敬、敬重、順從

反義詞

不孝、不敬、不順從、不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