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孝悌 ”。1.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朱熹 集注:“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漢 桓寬 《鹽鐵論·诏聖》:“聞禮義行而刑罰中,未聞刑罰行而孝悌興也。”《新唐書·孝友傳贊》:“聖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陳亮 《祭林聖材文》:“孝悌稱於宗族鄉黨,慈愛隆於父子弟昆。”《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産立高名》:“ 漢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潔。孝則忠君,廉則愛民。”《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 王祿 道:小弟遠遊,父母兄長跟前,有失孝悌,專為着幾分微利,以緻如此。”《紅樓夢》第六三回:“禮部見當今隆敦孝弟,不敢自專,具本請旨。”
(2).指孝弟者。《漢書·董仲舒傳》:“今朕親耕藉田以為農先,勸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功烈休德,未始雲獲也。”
(3). 漢 代鄉官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漢書·韓延壽傳》:“幸得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訟,既傷風化,重使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後漢書·明帝紀》:“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6*級。” 李賢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鄉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後 置,所以勸導鄉裡,助成風化也。” 宋 蘇轼 《策問》之二:“古者有勸農之官、力田之科,與孝弟同。而自 漢 以來,率用戶口登耗、黜陟守宰。”
亦作“ 孝悌 ”。弟承兄位為帝者,享祀宗廟時稱“孝弟”。《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稱孝弟, 真宗 稱孝子,大行皇帝稱孝孫。”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孝弟》:“古人惟子孫稱孝,《詩》‘綏予孝子’、‘孝孫徂位’,皆廟中之稱,後代以弟承兄,則有稱孝弟者。”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孝弟漢語 快速查詢。
孝弟(xiào tì)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對父母盡孝道、對兄長盡悌道的行為準則,強調家庭内部的尊卑秩序與和睦關系。其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孝”字在甲骨文中形如“子承老”,《說文解字》釋為“善事父母者”;“弟”通“悌”,《說文》注“善兄弟也”,本義為敬順兄長。二字合稱始于先秦典籍,如《論語·學而》雲:“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孔子強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奉養、身後依禮安葬祭祀。
《孟子·滕文公下》載“入則孝,出則弟”,指在家敬父母,在外尊兄長,将家庭倫理擴展至社會長幼秩序。
儒家視孝弟為仁德之本,《論語·學而》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認為家庭倫理是構建社會和諧的基石。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孝弟”釋義為:
孝:孝順,奉養父母;弟(悌):敬愛兄長。合指尊奉長輩、友愛兄弟的道德規範。
此概念至今仍影響東亞家庭倫理觀,如韓國《孝行獎勵法》、日本《養老令》均承襲其精神。
注:“孝弟”在漢代後多寫作“孝悌”,但古籍中二字通用,如《孟子》皆用“孝弟”。現代漢語以“孝悌”為規範詞形,然學術論述仍保留原寫法以溯本源。
來源參考:
“孝弟”(xiào dì/tì)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倫理觀念,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延伸解釋:
指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品德,是儒家思想推崇的家庭倫理基礎。其中:
孝弟思想至今影響東亞文化,強調家庭和睦與社會責任。需注意其曆史語境中的等級色彩,現代可理解為對長輩的關懷與平輩的友愛。
提示: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曆史案例,可參考《論語》《漢書》等經典。
保皇會本主兒不蔓不支彩服丑姹揣骨聽聲初小辏巧粗制濫造鞑鞑裡地支鸫鵍冬葵放屁喇撒風團該邃搞兩面派高末高山梗野公退桂心號礮蕙質虎尾堿性郊桑截稿極峯進恩精确就化九仞一篑浪漫老陽陵壓摹調評模剖訴戕殘戚藩旗主觞歌傷乖邵平圃庶功束急私訴歎憤甜滋滋跳攻提劍抟翼讬號外兄問塗五禁下筆如神相競香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