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海边的兽。据说它吼叫的声音非常宏亮,故古人常在钟上铸上蒲牢的形象。《文选·班固〈东都赋〉》“於是发鲸鱼,鏗华鐘” 李善 注引 三国 吴 薛综 曰:“海中有大鱼曰鍄,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輒大鸣。凡鐘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者为鲸鱼。”后因以“蒲牢”为钟的别名。 唐 皮日休 《寺钟暝》诗:“重击蒲牢唅山日,冥冥烟树覩栖禽。” 清 赵翼 《西岩斋头自鸣钟分体得七古》:“可许我来叩舂容,蒲牢一声震寥廓。”
蒲牢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的第四子,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实际应用背景。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蒲牢是龙生九子之一,外形似盘曲的龙,但身形细短,躬背连体。据《潜确类书》记载,其特点是“平生好鸣”,尤其擅长发出宏亮吼声。
蒲牢的形象被广泛用于古代钟鼎器物,既体现对音律的追求,也暗含“以弱克强”的智慧——通过鲸鱼撞击激发蒲牢的潜力。现代语境中,蒲牢还被引申为号召力强、威望高的象征。
部分文献提到“蒲牢”作为成语表示“人生困苦”(如),但该用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网络衍生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蒲牢的传说细节,可查阅《东都赋》《潜确类书》等古籍,或参考、5、10的完整内容。
蒲牢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pú láo。它是一个名词,指的是古时候用以囚禁犯人的一种牢狱。
蒲牢的部首是艸(草字头),笔画数为13画。
蒲牢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蒲牢是由竹篾编成的牢笼,用来关押罪犯。由于蒲牢内的环境恶劣,囚犯常常在里面受尽折磨和煎熬。
在繁体字中,蒲牢的写法为蒲牢。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蒲牢在古代常常写作“蒲勞”,这是因为古代的部分字形有所变化。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蒲牢这个词:
1. 囚犯被关押在蒲牢中,深受折磨。
2. 在古代,犯罪分子被判刑后常常送往蒲牢服刑。
蒲牢的组词可以有:蒲牢之苦、蒲牢之痛。
蒲牢的近义词可以是监狱、牢狱。
蒲牢的反义词可以是自由、解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