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奏樂的意思、九奏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奏樂的解釋

由九支樂曲組成的宮廷宴會音樂。《明史·太祖本紀》:“十五年春正月辛巳,宴羣臣於 謹身殿 ,始用九奏樂。”按,《明史·樂志三》雲,“九奏樂”謂一奏炎精開運之曲,二奏皇風之曲,三奏眷皇明之曲,四奏天道傳之曲,五奏振皇綱之曲,六奏金陵之曲,七奏長楊之曲,八奏芳醴之曲,九奏駕六龍之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奏樂(又稱“九奏”或“九成”)是中國古代宮廷雅樂中一種極為隆重的演奏形式,特指在最高規格的禮儀場合(如祭祀天地、宴飨神明或帝王大典)中,連續演奏九組不同的樂章或樂曲。其核心含義與特點如下:

  1. “九”之數象征至尊: “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陽數之極,象征至高無上、周遍完備。《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周代禮樂制度中即有“九德之歌,九韶之舞”,用于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九奏樂承襲此意,通過九次變化反複的演奏,體現禮儀的莊重、程式的完備以及對神祇或帝王的最高敬意。

  2. 結構完整,程式嚴謹: 九奏樂并非指單一樂曲演奏九遍,而是指由九組不同的樂章或樂曲按照嚴格的禮儀程式依次演奏。每組樂章(稱為“成”)有其特定的主題、節奏和功能,共同構成一個宏大、完整的音樂儀式。其結構通常包括迎神、奠玉帛、進俎、初獻、亞獻、終獻、撤馔、送神、望燎(或類似環節)等核心部分,每一環節配以相應的樂章。

  3. 應用場合等級森嚴: 九奏樂是古代禮樂制度中等級最高的音樂形式,主要用于:

    • 祭祀大典:如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宗廟祭祀等國家級重大祭祀活動。
    • 帝王重大典禮:如登基、冊封皇後、太子,萬壽節(皇帝生日)等。
    • 宴飨先代帝王或功臣:在特定的皇家宴會上以示尊崇。 根據《周禮》及後世典章(如《大唐開元禮》、《明集禮》、《清會典》),明确規定隻有天子(皇帝)才能使用“九奏”之禮,諸侯及以下等級使用的樂章數量依次遞減(如“七奏”、“五奏”),體現了嚴格的禮制等級。
  4. 文化内涵與功能:

    • 溝通人神:其核心功能在于通過莊嚴肅穆的音樂,營造神聖氛圍,達到“以樂緻神”、“以和神人”的目的,溝通天人,祈求福佑。
    • 彰顯王權:作為天子專屬的禮樂,是王權至高無上、統治合法性的重要象征和展示。
    • 教化功能:整套樂曲蘊含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如敬天法祖、尊卑有序),通過儀式化的音樂實踐,起到教化臣民、維系社會秩序的作用。

“九奏樂”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巅峰體現,指在帝王最高規格的祭祀或典禮中,按照嚴格禮儀程式連續演奏的九組不同樂章。它以“九”之數象征至尊與完備,結構宏大嚴謹,使用場合等級森嚴(專屬天子),承載着溝通人神、彰顯王權、教化社會的深層文化内涵,是理解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禮儀文化和音樂史的關鍵概念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九奏樂”是中國古代宮廷宴會中使用的一種音樂形式,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1.基本定義

九奏樂是由九支獨立樂曲組成的宮廷宴會音樂,主要用于明代及之前的皇家禮儀場合。其名稱中的“九”指樂曲數量,“奏”為演奏,“樂”即音樂,整體體現禮儀的莊重性。

2.曆史與文獻依據

據《明史·樂志三》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在謹身殿宴請群臣時首次使用九奏樂。這一記載表明,九奏樂在明代初期已成為宮廷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3.具體曲目構成

九奏樂的九支樂曲名稱如下(引自《明史·樂志三》):

  1. 炎精開運之曲
  2. 皇風之曲
  3. 眷皇明之曲
  4. 天道傳之曲
  5. 振皇綱之曲
  6. 金陵之曲
  7. 長楊之曲
  8. 芳醴之曲
  9. 駕六龍之曲

4.文化意義

九奏樂不僅是宴會助興的音樂,更承載着政治象征功能。通過固定的曲目結構和内容,強調皇權正統性、王朝興盛及君臣秩序,是古代禮樂制度中“以樂彰禮”的典型體現。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九奏樂的具體演奏形式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明史》等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哥瘢夷報關鞭辟入裡貶素嗔呵侈哆怛化淡水交情誕説刀客大喜樊鄧方心翻皮廢痼膏梁子弟寡不勝衆貫月查海池還冤含商咀徵黑甜鲎蟲扈隸火繃繃矜僞吉祥杵寄語蛞蝼兩稅落帽漫天要價門堪羅雀鳴鳳記鳴鼓吹角明昭昏蒙抹勒噴糞骈牢千裡乾陵搴旗清甘滑辣戎節容贳如律山桑射口時食私恚四衛素昧平生銅竟望燎巍然歇心西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