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品秩的意思、品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品秩的解释

(1).官品与俸秩。《后汉书·皇后纪赞》:“其(公主)职僚品秩,事在《百官志》。” 唐 张乔 《送庞百篇之任青阳县尉》诗:“品秩台庭与,篇章圣主闻。” 宋 苏辙 《谢复官表》:“伏念臣忧患餘生,老病兼至;废黜虽久,尚霑品秩之餘。”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御营制度》:“其次大小官员扈从人等,皆按旗分品秩安立行帐。”

(2).泛指等第、次序。《书·舜典》“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唐 孔颖达 疏:“品,谓品秩。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品秩是汉语中用于描述古代官员等级与俸禄制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1. 字源构成 “品”字由三“口”组成,《说文解字》释为“众庶也”,引申为等级区分;“秩”字从禾从失,《康熙字典》载其本义为“积禾”,后转指俸禄等级。二字组合体现古代以粮食计量官职待遇的等级制度。

  2. 典章定义 《中国官制大辞典》明确品秩包含“职事官阶”与“俸禄标准”双重维度,既指官员的九品三十阶等级体系,也涵盖对应的俸米、职田等物质待遇。

  3. 历史嬗变 汉代始创“秩石制”,以“二千石”“六百石”划分俸禄等级;隋唐推行“九品十八级”,每品分正从两级;明代细化至九品三十阶,形成“品级决定俸秩”的严密体系(《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4. 制度表征 品秩制度通过冠服(如明清文官补服禽鸟纹样)、印绶(如金印紫绶)、仪仗等物质载体具象化等级差异,这在《大明会典》《清史稿·舆服志》中有详细规制记载。

  5. 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品秩”可引申指代各类等级评定体系,如《现代汉语分类词典》收录其在学术职称、技术等级等领域的转义用法,但核心仍保留“等级+待遇”的二元结构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品秩”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下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官制中的等级与俸禄制度(主要含义)

  1. 基本定义
    指古代官员的官品等级和对应的俸禄标准。它通过官职高低授予不同政治待遇,以区分官员的尊卑等级。例如汉代将俸禄分为“中二千石”“比二千石”等,俸禄与品级直接挂钩。

  2. 具体等级划分
    以汉代为例,品秩从高到低包括:

    • 上公、公(最高等级)
    • 中二千石(九卿级别,月俸180斛谷)
    • 二千石(月俸120斛谷)
    • 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等。
  3. 功能与意义
    品秩不仅是经济待遇的体现,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直接影响官员的礼仪、服饰、车马等待遇。


二、泛指等级与次序(引申含义)

在非官制语境中,“品秩”可表示事物或伦理关系的等级次序。例如《尚书》注疏提到“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如父母兄弟的伦理次序)也可称为品秩。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的品秩制度,可参考《百官志》类史书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蚌蜃逼桚不吉超然象外惩纠诚力吃瘪驰精春分待扣吊羊东阬轒輼辐车干红棺椁辜戮姑丈怀银纡紫黄鸭颒浴竭絶经济之才沮舍开棍款议困摧腊酒乐万两面离荡离决陵架理顺毛尾篾篁靡坚不摧目兵内鍊逆变乾槁漆黑一团轻过驱战日试万言三生有幸山砌渗癞伸剖噬不见齿实施士史水区遂伯天长观尾衔物貌乌银虾蛤虾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