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讨的意思、平讨的详细解释
平讨的解释
讨伐平定。 汉 袁绍 《与公孙瓒书》:“前以 西山 陆梁,出兵平讨,会 麴义 餘残,畏诛逃命。”
词语分解
- 平的解释 平 í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妌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辈。 安定、安静:平安。平服。 治理,镇压:平
- 讨的解释 讨 (討) ǎ 查究,处治:检讨。 征伐,发动攻击:讨伐。声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击)。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还(俷 )。 求,请求:讨教(刼 )。讨饶。 惹:讨厌。讨人喜欢。 娶:讨老婆
专业解析
“平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与军事行动相关,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用法。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平讨”的详细含义:
-
平定征讨:
- 核心释义: 指通过武力手段平定叛乱、讨伐不臣或征服敌对势力,以达到恢复秩序、建立统治或消除威胁的目的。它强调的是一个完整的军事行动过程,既包含“讨伐”(主动出击、攻击)的行动,也包含最终实现“平定”(使恢复平静、秩序)的结果。
- 词素解析:
- 平 (píng): 本义指平坦、不倾斜,引申为使安定、使太平、平息(叛乱、纷争)。在“平讨”中,“平”侧重于行动的目标和结果,即恢复和平、秩序或中央权威。
- 讨 (tǎo): 本义指声讨、谴责,引申为征伐、诛杀。在“平讨”中,“讨”侧重于采取军事行动本身,即出兵攻打、征伐。
- 结合义: “平”与“讨”结合,构成了一个动补或联合结构的复合词,意指“通过征讨(的手段)来实现平定(的目的)”。
-
历史语境与典型用法:
- “平讨”一词在古代文献,尤其是史书、政论或军事文书中较为常见,常用于描述中央政权对地方割据势力、叛乱武装或外敌入侵所采取的军事镇压或征服行动。
- 例句(典型语境):
- “朝廷遣将平讨叛军,数月乃定。”(朝廷派遣将领去平定征讨叛军,几个月后才安定下来。)
- “诸侯不朝,天子兴师平讨之。”(诸侯不履行朝见天子的义务,天子就发动军队去平定征讨他们。)
- “边患频仍,大将军受命平讨北疆。”(边境祸患频繁,大将军奉命去平定征讨北方边疆。)
-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平讨”一词的使用频率极低,几乎只出现在特定的历史叙述、仿古文体或研究古代军事、历史的学术著作中。日常口语和现代书面语中,更常用“平定”、“讨伐”、“镇压”、“征服”等词来表达类似含义。
权威性参考来源说明:
由于“平讨”是一个相对古雅且使用范围较窄的词汇,其权威解释主要来源于大型、专业的汉语辞书。以下来源提供了详尽的释义和例证(请注意,这些是权威的纸质或官方在线辞书,但部分可能不提供公开的免费链接或特定词条的直接链接):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对“平讨”有精确定义和书证(古代文献用例)。其编纂由国家级学术机构主持,具有最高权威性。您可以访问其官方在线版(通常需订阅)或在图书馆查阅纸质版。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源》(第三版): 专门收录古汉语词汇和文史百科条目的大型辞书,对“平讨”的词义源流、历史用法有深入解析。商务印书馆出版,是研究古代汉语和文化的权威工具书。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虽然主要收录现代汉语词汇,但对于“平讨”这类仍在特定语境(如历史叙述)中使用的古语词,也会给出简明释义。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重要依据。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台湾《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提供“平讨”的释义为“平定討伐”。该词典由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编纂,具有官方权威性。来源:台湾《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平讨”意指通过军事征伐的手段来达到平定叛乱、征服敌对势力、恢复秩序的目的。它是一个带有强烈历史色彩的军事术语,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汇,其准确释义和用法应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专业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平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讨伐平定,多用于描述通过武力手段平息叛乱或动乱的行为。以下为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该词由“平”和“讨”二字组成,其中“平”指平定、使安定,“讨”指讨伐、征讨。组合后表示通过军事行动镇压叛乱以恢复秩序。
-
拼音与注音
- 拼音:píng tǎo
- 注音符号:ㄆㄧㄥˊ ㄊㄠˇ
这一发音在历代文献中较为固定,如汉朝袁绍《与公孙瓒书》中即使用此音。
-
出处与用法
典型用例可见于汉代文献,例如袁绍在信中写道:“前以西山陆梁,出兵平讨,会麴义餘残,畏诛逃命。”此处“平讨”指对西山的军事镇压行动。该词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历史记载,体现古代统治者对反叛势力的处理方式。
-
字义延伸解析
- 平:既有“使表面无凹凸”(如“平路”)的物理含义,也包含“消除矛盾”(如“平息争端”)的抽象意义。
- 讨:本义为声讨、谴责,后引申为军事征伐,如《左传》中“讨不义也”。
二字结合后,更强调通过武力手段实现社会秩序恢复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文研究场景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和沪江在线词典的权威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奥德修纪版心操节诚怀窜伏脞谈大小谢颿颠飜飜高烈公正廉明和蕃鲎媚画策糊口降神交战国佳趣解衣卸甲寄留静厚浸害矜清尽止救施及晬军歌口说无凭令草灵心慧齿躏蹂六驳溜瞅鸾鸖曼语谋迹谋识目刻哪能赧汗平行线迫蹴怯懦且自岂奈青萝全周射狼手函厮咬溲膏探汤天职瓦案壝坛蚊虫象军咸泉惜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