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缒的意思、下缒的詳細解釋
下缒的解釋
用繩懸人或物下墜。 宋 趙希鹄 《洞天清祿集·古硯辯》:“石居水底,須千夫堰水汲盡,深數丈,篝火下縋,深入穴中,方得之。”
詞語分解
- 下的解釋 下 à 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下層。下款。 等級低的:下級。下品。下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裡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學藝術,常與“陽春白雪”對舉)。 方面,方位:兩
- 缒的解釋 缒 (縋) ì 用繩索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放:缒城而下。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下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缒”字密切相關。“缒”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書面語,使用頻率不高,但有其特定的含義和用法。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下缒”的意思:
-
核心釋義:
- “缒” (zhuì) 的基本義: 指用繩索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送,或指拴人或物的繩索本身。
- “下缒”: 這個組合詞更側重于描述“用繩索将人或物從高處向下懸放或垂落”的動作過程或狀态。它強調方向是向下的(“下”),方式是懸吊(“缒”)。
-
具體含義與用法:
- 動詞性用法: 表示“向下懸放”、“向下垂吊”。
- 例句: 守城士兵在夜間用繩索将勇士下缒出城,執行秘密任務。(此用法源自古代戰争或特殊情境下的行動描述)
- 例句: 勘探隊員被下缒到深谷中進行考察。
- 名詞性用法(較少見): 可以指代“向下懸放的動作”或“用于向下懸放的繩索裝置”,但更常見的是直接用“缒”表示繩索。
- 引申/比喻義(罕見): 在極少數語境下,可能引申為“(地位、狀态等)下降、墜落”,但這種用法非常書面化且不常用。
-
詞源與構成:
- “缒”字由“纟”(糸,表示絲、繩)和“追”組成,其本義就與用繩索系物有關。“下”明确指示了動作的方向。因此,“下缒”是一個動補或狀中結構的複合詞,清晰地表達了“向下用繩索懸放”的意思。
-
使用場景與語體:
- 書面語: “下缒”是一個典型的書面用語,在日常口語中極少使用。
- 特定領域: 常見于曆史叙述(尤其是戰争、守城場景)、探險、地質勘探、消防救援(如從高處救人/物)等需要描述從高處用繩索向下放人或物的情境描述中。
- 古漢語遺存: 該詞保留了一定的古漢語色彩,在《左傳》等典籍中就有“夜缒而出”的記載(“缒”即包含了“下缒”的動作)。
-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對“缒”的解釋為:“用繩索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放。” 例如:“夜缒而出。”(《左傳·僖公三十年》) “下缒”即明确執行此向下放的動作。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對“缒”的解釋為:“用繩子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城而出|從陽台上把籃子~下來。” “下缒”即指這種“往下送”的動作。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下缒”是一個書面語詞彙,意指用繩索将人或物從高處向下懸放、垂落。它主要用于描述特定的、需要借助繩索從高處向低處移動人或物的動作過程,常見于曆史、探險等領域的書面叙述中。其核心含義源于“缒”字的本義,并由“下”字明确了動作方向。
網絡擴展解釋
“下缒”一詞可能與用戶實際查詢的詞彙存在差異。結合語言學分析,“下缒”中的“缒”(zhuì)指用繩索拴住物體或人向下運送的動作。例如《左傳》中“夜缒而出”即描述用繩子将人從高處放下。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表示通過繩索進行垂直運輸的行為。
不過需要特别注意:
- 您提供的搜索結果中僅有“下颏”(指下巴)的解釋,可能與“下缒”存在混淆;
- 建議确認是否為“下墜”(物體自由落下)或“下缒”(主動用繩索下放)的筆誤;
- 如需更精準的解釋,請提供具體語境或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半晌午闆印冰餹粗穢麤袍粝食珰環丢翻東又不着,西又不着都澤公亮古典經濟學姑姑孤寄國鈞合色鞋侯牏揘畢黃幄渾融尖峭結親靜悄悄咎證霁雪開袠亢世萊氏老确連耞曆物路鼓履新毛太紙梅水茶彌文評決喬妝打扮卿皂秋吟蛬羣口铄金熱升山園折氣賒市石城湯池水砻嗣續拓工通算頭到投球外籀琬圭微寒惟利是命問閱武昌魚午休閑潤小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