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洶湧的巨浪。 唐 孔穎達 《<尚書正義>序》:“斯乃鼓怒浪于平原,震驚飇于靜樹。” 宋 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卷四:“ 曹仁熙 , 毗陵 人,工畫水,善為驚濤怒浪,馳名 江 介。” 明 劉基 《長相思》詩之三:“長相思,在 崑崙 , 黃河 怒浪訇天門。”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 蒙古 之一部分,及今之 山東 ,亦離水成陸,崛起海中,其他則惟巨浸無際,怒浪拂天已耳。”
“怒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指洶湧的巨浪,字面描述自然界中氣勢磅礴的波浪,如“驚濤怒浪”。該詞由“怒”(形容激烈、不可遏制的狀态)和“浪”(波浪)組合而成,強調浪濤的狂暴與力量。
古代文獻
現代用法
魯迅在《中國地質略論》中以“怒浪”暗喻社會動蕩,擴展了其象征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怒浪》是一個詞語,意為憤怒的波浪。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心,右邊的部首是水。心意為心思、心情等,而水則代表波浪。
根據《康熙字典》,怒浪的筆畫數為9畫。
《怒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在古代文人筆下,怒浪常常被用來形容憤怒和暴怒的心情,如大海怒浪、内心的怒浪等。
在繁體字中,怒浪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但是怒浪的基本構造和字形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使用怒浪的例句:“他心中的怒浪翻騰不止,仿佛要将周圍的一切都吞噬。”
與怒浪相關的組詞有憤怒、暴怒、狂怒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憤怒、暴怒、激憤等來替換怒浪。
與怒浪反義的詞有平靜、安詳、喜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