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大。 晉 習鑿齒 《與謝安論釋道安書》:“其人理懷簡衷,多所博涉,内外群書,略皆徧睹,陰陽算數,亦皆能通。”
“簡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中,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簡衷(拼音:jiǎn zhōng)意為“正大”,指人的胸懷坦蕩、品格正直。該詞由“簡”(簡要、簡明)和“衷”(内心、本心)組合而成,強調内心純粹、行事光明磊落。
該詞較為古雅,現代口語中罕見,但可在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中引用,以增強文采或準确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擴展,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探究。
《簡衷》是一個成語,意指簡明扼要地表達自己的真實心情和想法。
《簡衷》由“⺮”(竹字邊旁)和“衣”(衣字旁)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簡衷》最早出現在《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孫通與韓信相謀,臨行前,孫通寫了一封信給劉邦,信中寫道:“臣聰明才智不如韓信,但話至心衷(純真痛苦)。”這就是最早的簡衷。
繁體字為「簡衷」。
在古代,「簡」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而「衷」則是用「衣」的舊字形,像「衤」,在上方加橫,表示衣袂四下飄揚。
他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簡衷,沒有任何保留。
簡衷的相關詞語有:簡明扼要、坦率、真實、抒發、傾訴。
近義詞有:真言、真情、直言不諱。
反義詞有:隱諱、含糊、曲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