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骨咄犀 ”。
“骨笃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文獻來源進行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與異寫關系
根據高權威性來源,“骨笃犀”是“骨咄犀”的異寫形式,二者同義。這一異寫現象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可能與方言或書寫習慣有關。
具體指代物與用途
曆史文獻記載
該詞是“骨咄犀”的異寫,指蛇角,兼具工藝和藥用價值。其名稱演變反映了古代語言與文化交流的特點。
《骨笃犀》(gǔ dǔ xī)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該詞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駱駝、據和犀牛三個字組成。骨笃犀是指犀牛的骨頭。它是指那些犀牛已經死去或者已經被殺害的骨骼。
《骨笃犀》這個詞包含了以下三個部首:
1. 骨:骨部首,表示與骨骼相關的事物。
2. 笃:豎心旁,表示心地虔誠和懇切的意思。
3. 犀:犬旁,表示與犀牛相關的事物。
根據筆畫來拆分這個詞:
1. 骨:7畫。
2. 笃:11畫。
3. 犀:12畫。
《骨笃犀》是古典文獻中的詞語,源自中國古代文人雅士文化的描寫和表達。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骨篤犀」。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骨笃犀」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構造和意思都是類似的。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漢字的形态會有一定的變化,但基本的含義和用法通常保持一緻。
1. 他買了一件骨笃犀制品來裝飾他的書房。
2. 這個骨笃犀的展覽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組詞:骨殖、骨肉、笃學、笃實。
近義詞:骨犀、犀骨、犀骨殘存。
反義詞:活犀、完整犀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