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佛教僧徒以偈文贊唱佛德。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寺主 元竟 ,多識釋門故事,雲 李右座 每至生日常轉請此寺僧就宅設齋。有僧乙嘗嘆佛,施鞍一具,賣之,材直七萬。”
“歎佛”是佛教術語,指僧侶通過偈文(佛教詩歌)贊頌佛陀的功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由“歎”(贊頌)和“佛”(佛陀)組成,意為佛教僧人以偈文形式吟唱佛陀的德行與智慧,常見于誦經、法會等宗教儀式中。
曆史用例
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記載了一則實例:僧人乙通過“歎佛”獲得信徒布施的馬鞍,後變賣得高價。這反映了歎佛不僅是宗教行為,也與古代寺院經濟相關。
詞義延伸
“歎”在此處并非歎息,而是引申為帶有韻律的贊美吟誦,類似“贊歎”“詠歎”的用法,體現了佛教文化中語言藝術的宗教功能。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詞典釋義與文獻案例,若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酉陽雜俎》相關章節。
《歎佛》是指對佛陀的感歎和崇敬之情。佛陀是佛教創始人,他的教誨和智慧對世人産生了深遠影響,因此歎佛成為一種表達對佛陀敬仰之情的方式。
《歎佛》的拆分部首為言和人,它的筆畫總數為11畫。
《歎佛》一詞的源自佛教中人們對佛陀的敬愛與崇拜。佛陀以智慧和仁慈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态度,給人們帶來了希望與救贖,因此許多*********用歎佛來表達他們的崇敬之情。
《歎佛》的繁體字為「嘆佛」。
在古代,「嘆佛」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經曆了很多變革。然而,「嘆佛」仍然是表達對佛陀的感歎之情的通用寫法。
1. 面對佛像,她歎佛的祈禱聲感動了所有的在場人。 2. 深山古寺裡,僧侶們默默歎佛,求得内心的甯靜。
歎佛沒有特定的組詞,它通常以獨立的形式使用。但可以和一些佛教相關的詞彙組合在一起,如「歎佛經」、「歎佛法」等。
敬佛、贊歎佛
懷疑佛、嘲笑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