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龍拉的車。《楚辭·九歌·雲中君》:“龍駕兮帝服,聊翺遊兮周章。” 王逸 注:“言天尊雲神,使之乘龍。”後泛指神仙的車駕。 唐 元稹 《古決絕詞》:“虹橋薄夜成,龍駕侵晨列。” 唐 吳筠 《遊仙》詩之一:“龍駕朝紫微,後天保令名。”
(2).天子的車駕。《藝文類聚》卷四引 南朝 齊 謝朓 《七夕賦》:“迴龍駕之容裔,亂鳳管之凄鏘。” 唐 喬知之 《侍宴應制得分字》詩:“豫遊龍駕轉,天樂鳳簫聞。”
“龍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核心層面進行解釋:
神話中的“龍拉的車”
源自《楚辭·九歌·雲中君》中的“龍駕兮帝服,聊翺遊兮周章”,指傳說中神仙乘坐的龍車,象征超凡脫俗的意象。唐代詩人元稹、吳筠等也曾在詩中用“龍駕”形容神仙或帝王的威嚴座駕,如“龍駕朝紫微,後天保令名”(吳筠《遊仙》)。
現實中的“天子車駕”
引申為皇帝出行的儀仗車馬,代指帝王權威。例如南朝謝朓《七夕賦》中“迴龍駕之容裔”,即描述天子車駕的盛況。
“龍駕”融合了神話色彩與封建等級觀念,既體現古代對龍的圖騰崇拜,也反映皇權至上的社會結構。其用法在文學作品中常兼具寫實與象征意義,如唐代詩歌中既描繪實際車駕,也暗喻權力威嚴。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楚辭》、唐代詩詞及《儒林外史》等原著。
龍駕是一個成語,它通常用以形容君王乘坐龍車出行的情景,寓意着君主顯赫威嚴、統治天下。
龍:部首為龍,由【辶】表示,總筆畫數為五。
駕:部首為馬,由【馬】表示,總筆畫數為二十二。
龍駕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描述了秦始皇乘坐巨龍雕成的車辇出行的盛況。
繁體字為「龍駕」。
在古代,「龍駕」的寫法有時候會采用稍有不同的形式,如「襤驅」、「龗䰟」等,但其意義和寫法仍然相同。
國家大典的盛事,君王乘坐龍駕駛至,萬民朝拜,景象壯觀。
1. 龍車:指龍駕所坐的車輛。
2. 君王龍駕:指君主乘坐龍車出行。
3. 龍騰虎躍:形容氣勢磅礴,如龍駕虎趨。
1. 龍乘:意為君主乘坐龍車。
2. 龍遊:意為君主乘坐龍舟遊覽。
1. 龜縮:意為君主退避,不敢威風凜凜。
2. 龍息:意為君主的聲望和威信。
注意:以上内容僅供參考,如有不準确之處請以專業字典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