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稱 長江 流域中部 荊州 地區,即 春秋 楚國 的地方。亦指這一地區的人。《詩·小雅·采芑》:“蠢爾 蠻荊 ,大邦為讎。” 朱熹 集傳:“ 蠻荊 , 荊州 之蠻也。”《後漢書·李膺傳》:“ 緄 前讨 蠻荊 ,均 吉甫 之功。” 宋 歐陽修 《金雞》詩:“ 蠻荊 鮮人秀,厥美為物怪。”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序說:“一直到 周宣王 的時候, 長江 流域的中部都還是所謂 蠻荊 ,所謂南蠻。”
“蠻荊”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學用法:
古代地域指代
“蠻荊”主要指春秋時期長江流域中部的荊州地區(今湖北一帶),屬于楚國疆域,如《詩經·小雅·采芑》中“蠢爾蠻荊,大邦為讎”即此意。該詞常用于中原政權對南方未開化地區的稱呼,帶有貶義色彩,如朱熹注釋“荊州之蠻也”。
代指當地族群
在《後漢書》等文獻中,“蠻荊”也指代荊州地區的原住民,如“緄前讨蠻荊”描述對當地部族的征讨。郭沫若曾提到,直至周宣王時期,長江流域仍被視為“南蠻”之地。
部分辭書(如查字典)将其列為成語,形容人行為粗野兇悍,如“蠻荊鮮人秀”比喻人如荊棘般刺人難近。但此用法多見于比喻性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蠻荊”核心含義為古代對荊州地區及當地族群的稱謂,帶有中原文化對南方邊地的貶義視角;其作為成語的比喻用法需謹慎使用,更多見于文學修辭。建議查閱《詩經》《後漢書》等原典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以進一步考證。
《蠻荊》是一個詞語,常用來形容野蠻荒涼、荊棘叢生的地方。它代表了一種原始、未開發或困難險惡的環境,也可引申為不文明、粗糙的行為或态度。
《蠻荊》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蠻”首部為“虍”,筆畫為11畫;“荊”首部為“艹”,筆畫為9畫。
《蠻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蠻荊》一篇中,描述了遠古時代的一個野蠻荊棘之地。在繁體中,依然保留了“蠻”和“荊”兩個字的形态。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但《蠻荊》這個詞的基本形态并未改變。在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到《蠻荊》通常以類似現代字體的形式出現。
1. 這片蠻荊之地被認為是探險家們的最後試煉。
2. 他的舉止粗糙蠻荊,缺乏紳士風度。
1. 野蠻
2. 荒蕪
3. 原始
1. 險惡
2. 荒涼
3. 兇險
1. 溫和
2. 開闊
3. 文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