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堂官的意思、堂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堂官的解释

(1). 明 清 对中央各部长官 如尚书、侍郎等 的通称,因在各衙署大堂上办公而得名。“堂官”对“司官”而言,各部以外的独立机构的长官,如知县、知府等,亦可称“堂官”。 明 高拱 《辨名分疏》:“近年以来,属官不奉堂官约束。” 清 龚自珍 《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是皇上尚不欲堂官之全赴园也,况司官哉!堂官直日耳,司员自有其坐办之事,直日何预于四司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我在京的时候,曾上过一个条陈给堂官。”

(2).见“ 堂倌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堂官"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及权威引用如下:


一、古代官制中的核心含义

指明清时期中央各衙门的主官,因其在衙署大堂办公、统领事务而得名:

  1. 职权范围

    特指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及都察院等中央机构的长官,如尚书、侍郎等。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统管部门政务,与分管具体事务的"司官"(郎中、员外郎等)相对。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卷,第245页。[查看来源

  2. 职能特征

    堂官需主持衙署大堂的公务裁决,签署重要文书,故称"堂上官"。清代文献如《清史稿·职官志》明确记载:"各部尚书、侍郎,通称堂官。"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清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521页。[查看来源


二、现代方言中的延伸用法

在部分方言(如吴语区)中保留古义,代指机构或店铺的负责人:

  1. 语义演变

    词义由"衙门主官"泛化为"主管人员",常见于近代文学作品。例如《官场现形记》第三回:"掌柜的称为堂官,主管店内事务。"

    来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卷,第3878页。[查看来源


综上所述

堂官的核心定义聚焦于古代官制中的部门主官(如尚书、侍郎),其命名源于"大堂理事"的职权特征;方言中引申为机构主管,属古义的民间沿用。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清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3.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堂官”是明清时期的官职术语,具体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1. 基本定义
    指中央及地方衙署的长官,如尚书、侍郎、知府、知县等。因其在衙署大堂处理公务而得名。例如,《文明小史》中提到“刑部堂官”,即指刑部的主官。

  2. 职权范围

    • 中央机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长官均称“堂官”,如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
    • 地方机构:独立于中央的衙门(如知府、知县)长官也可称堂官,与“司官”(部门属官)相对。
  3. 引申含义
    部分文献将“堂官”引申为“职位高但实权有限”的官员,强调其名义地位与实际权力的落差。例如,清代龚自珍在《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中提及堂官职权受限的情形。

  4. 注意区分
    需避免与“堂倌”(旧时指饭馆、茶馆的服务人员)混淆,二者发音相同但含义迥异。

总结来看,“堂官”主要用于明清官制语境,既涵盖中央与地方主官,也隐含权责关系的复杂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明史·职官志》或清代典章制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培白芀子板栗板心彪躯不刿成年抽买楚柁吴樯貙武殚匮单人独马悼屈朵楼凡口冯歡折券家量基础课诘断痎疟奇零角逐空华外道叩舷夸淫袴靴稂莠肋肢牛酒排钟贫瘁平作皮影戏破桐之叶七八成,七八成儿气浪骑驴客齐民气母青岁群魔乱舞沙棠屐生立使风説不了鼠偷庶狱夙日趟马铜商外幸弯膝委郁现代化建设详报絃管綫毯闲歇泉贤友希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