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 清 对中央各部长官 如尚书、侍郎等 的通称,因在各衙署大堂上办公而得名。“堂官”对“司官”而言,各部以外的独立机构的长官,如知县、知府等,亦可称“堂官”。 明 高拱 《辨名分疏》:“近年以来,属官不奉堂官约束。” 清 龚自珍 《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是皇上尚不欲堂官之全赴园也,况司官哉!堂官直日耳,司员自有其坐办之事,直日何预于四司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我在京的时候,曾上过一个条陈给堂官。”
(2).见“ 堂倌 ”。
“堂官”是明清时期的官职术语,具体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基本定义
指中央及地方衙署的长官,如尚书、侍郎、知府、知县等。因其在衙署大堂处理公务而得名。例如,《文明小史》中提到“刑部堂官”,即指刑部的主官。
职权范围
引申含义
部分文献将“堂官”引申为“职位高但实权有限”的官员,强调其名义地位与实际权力的落差。例如,清代龚自珍在《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中提及堂官职权受限的情形。
注意区分
需避免与“堂倌”(旧时指饭馆、茶馆的服务人员)混淆,二者发音相同但含义迥异。
总结来看,“堂官”主要用于明清官制语境,既涵盖中央与地方主官,也隐含权责关系的复杂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明史·职官志》或清代典章制度文献。
堂官是指在某一堂屋中担任官职的人,也可以指在某一堂屋中担任官职的机构。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特定的官员或官职。
堂官的拆分部首是“土”和“宀”,其中“土”是指相关词义的共同部首,“宀”表示与官职相关。
堂官的总笔画数为12画。
堂官这个词来源于传统的官场文化,古代官署中的各种职位和机构常常以屋子或房间的名称来表示。比如堂、院、厅、府等都可以用来指代官署的不同层级或部门。
堂官的繁体字为「廳官」。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堂官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廳官」。
1. 这个地方的堂官负责人很有威望和实力。
2. 堂官的职责是管理和监督属下官员的工作。
堂官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堂官职位
2. 堂官制度
3. 堂官体制
堂官的近义词有:堂员、堂吏。
堂官的反义词是非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