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ging flames] 猛烈的火
烈火越燒越旺
(1).引火;縱火。 漢 揚雄 《羽獵賦》:“舉熢烈火,轡者施技。”《文選·陳琳<檄吳将校部曲文>》:“秉鉞鷹揚,順風烈火。” 呂延濟 注:“如順風縱其盛火。”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記》:“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
(2).猛烈的火。《韓詩外傳》卷三:“抱羽毛而赴烈火,入則燋也。” 唐 杜甫 《入衡州》詩:“烈火發中夜,高煙焦上蒼。” 峻青 《秋色賦·女英雄孫玉敏一》:“海風猛卷着烈火,村莊在燃燒。”
(3).比喻鮮紅色。 唐 唐彥謙 《绯桃》詩:“短牆荒圃四無鄰,烈火緋桃照地春。”
(4).比喻聲勢大而情緒激烈的群衆性行動或運動。《新華月報》1965年第6期:“人民革命的烈火是撲滅不了的。”《人民日報》1967.11.6:“十月革命的熊熊烈火已經在整個地球上燃燒起來了。”
烈火,漢語詞彙,指猛烈燃燒的火焰,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解釋,烈火指"猛烈燃燒的火",具有溫度高、破壞力強的物理特性。該詞常與"真金""幹柴"等意象搭配,構成"真金不怕火煉""幹柴烈火"等固定表達。
二、引申義項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擴展其内涵:
三、文化内涵 《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2020修訂版)指出,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承載雙重象征: • 積極層面:代表光明與淨化,如鳳凰涅槃需經曆烈火重生 • 消極層面:警示災禍與毀滅,如《尚書》載"若火之燎于原"
四、實際用例 現代漢語語料庫顯示,該詞在新聞标題中的高頻搭配包括:
“烈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及比喻兩個層面詳細解析:
“烈火”既是自然現象的具象描述,也被廣泛用于抽象表達,涵蓋情感、沖突、顔色等多重維度。其使用場景包括文學修辭、日常比喻及曆史典故,生動體現漢語的豐富表現力。
暗滴白淨寶焰不求聞達裁中茶幾長嘷谄首傳聞異辭楚箫此刻玳檢宕宕二河水豐祿逢賢把贈鳳翥鸾回焚剽割歡羹定貴宗棍子凾洛好聞呵引懷怪化鈞假虎假僞雞鹄荊花救經引足就養積阻流風遺俗厲言暝色炮火瓶玩巧薄趫揵寝罷請便驅驅戎冠上箋上儀沈脈螫噬鎖骨觀音踏肩調頻立體聲廣播通亂偷金晚育危蹇危仆僞情香軍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