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事的意思、施事的詳細解釋
施事的解釋
(1) [agent]∶語法上指動作的主體,即做出動作或發生變化的人或事物,如“冰化了”的“冰”。表示施事物的名詞不一定是句子的主語。如:“魚讓貓叼走了”中施事是“貓”,而主語是“魚”
(2) [do]∶行事
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詳細解釋
(1).行事。《史記·太史公自序》:“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2).語法上指動作的主體,也就是發出動作或發生變化的人或事物。如“作家寫文章”的“作家”、“麥苗長高了”的“麥苗”。
詞語分解
- 施的解釋 施 ī 實行:施工。施政。設施。施展。施教(刼 )。施為(唅 )。施威。實施。措施(辦法)。發號施令。 用上,加工:施肥。施粉。 給予:施禮。施診。施恩。 姓。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 事的解釋 事 ì 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現象和活動:事情。事件。事業。 變故:事故(出于某種原因而發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傷等)。事端。 職業:謀事(指找職業)。 關系和責任:你走吧,沒你的事了。 辦法:光着急也
網絡擴展解釋
“施事”是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通常指句子中動作或行為的執行者,即發出動作的主體。它在語義角色分析中屬于核心成分,用于描述事件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 施事(Agent):指主動、有意識地發起某個動作或行為的實體。例如:
- “小明吃蘋果” 中,“小明”是“吃”的施事。
- “貓追老鼠” 中,“貓”是“追”的施事。
2. 施事與主語的區别
- 主語是句法概念,而施事是語義概念。二者可能重合,但不必然:
- “蘋果被小明吃了”:主語是“蘋果”(受事),而施事是“小明”。
- “花瓶被打碎了”:無明确施事(隱含某個未提及的執行者)。
3. 施事的特征
- 自主性:施事通常是具有主觀意願的生命體(如人、動物)。
- 因果性:施事直接導緻動作發生。
- 典型與非典型:
- 典型施事:如“學生寫作業”中的“學生”。
- 非典型施事:自然力量或抽象主體,如“風吹散了雲”中的“風”。
4. 施事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
- 顯性标記:通過介詞、語序等标明施事。例如:
- 漢語被動句用“被”“由”引出施事(如“論文由他完成”)。
- 日語中施事常加助詞「が」或「は」。
- 隱性省略:施事可能隱含在上下文中,如“禁止吸煙”(隱含“人們”為施事)。
5. 與其他語義角色的對比
- 受事(Patient):動作的承受者(如“蘋果”在“吃蘋果”中)。
- 工具(Instrument):動作使用的工具(如“用刀切菜”中的“刀”)。
- 感事(Experiencer):情感或感知的主體(如“他感到快樂”中的“他”)。
“施事”是語義層面的核心角色,用于分析句子中動作的來源。理解施事有助于厘清句子的邏輯結構和事件參與者的關系,尤其在語言教學、自然語言處理(NLP)和跨語言對比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施事
施事(shī shì)是一個漢字詞,由「斤」、「勺」兩個部首組成,共9畫。它可以指代施行某項工作或行為的事情,也可以指代施行者或行動的主體。
來源
施事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的《說文解字》。在古代,「施」表示用力斧鑿,意為施行,而「事」表示動作或行為。結合在一起,「施事」指的是進行某項行動或工作。
繁體
繁體字「施事」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形态上的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施事」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施」字多被書寫為「斳」,表示使用力量來實施行動。「事」字則以「」的形态出現,表示行為或動作。因此,古代「施事」的寫法為「斳事」。
例句
1. 他勇敢地施事,為人民争取了許多福利。
2. 這個團隊非常有能力,能夠高效地施事。
3. 在他的帶領下,公司成功地施事并實現了盈利。
組詞
組詞中常見的搭配有:施行、施政、施工、施加、施展、施壓等。
近義詞
施事的近義詞包括:實施、實行、執行、辦事等。
反義詞
施事的反義詞為受事,指的是接受施行行為的人或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