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六朝 時指朝廷使者。《晉書·成都王穎傳》:“ 虓 長史 劉輿 見 穎 為 鄴都 所服,慮為後患,祕不發喪,僞令人為臺使,稱詔夜賜 穎 死。”
(2). 唐 時指未正名的監察禦史。《通典·職官六》:“又有臺使八人,俸亦於本官請,餘同監察。”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禦史有臺使、裡使,皆未正名也。”
“台使”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指魏晉南北朝時期代表中央朝廷出使的官員,負責傳達政令、監察地方或處理特殊事務。例如《晉書·成都王穎傳》記載,劉輿曾假扮“台使”賜死成都王穎,體現了其作為中央權威象征的角色。
唐代“台使”指尚未正式獲得官職名稱的監察禦史,屬于臨時或非正式職務。《通典·職官六》提到,這類官員的俸祿與職責與正式監察禦史相近,但需通過考核才能轉正。例如《唐語林》中記載“台使”與“裡使”均為非正式官職名稱。
台使是一個漢字詞,包含兩個字,分别是“台”和“使”。它的意思是指派到台灣地區擔任使節的人。
“台使”這個詞的部首是“台”,筆畫數為5,它屬于左右結構的字;“使”這個字的部首是“⺩”,筆畫數為8,屬于全面結構的字。
“台使”這個詞的來源較為簡單,就是指派到台灣地區擔任使節的人的意思。它是由兩個常用漢字組成的,沒有特殊來源。
在繁體中,“台使”這兩個字的書寫形式并沒有改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時會有一些差異。對于“台使”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并沒有太大改變。
1. 他是中央政府派往台灣的台使。
2. 這位台使要與台灣方面進行外交談判。
組詞:台灣、使節、外交、派駐
近義詞:台灣使節、台灣代表
反義詞:本土人士、外籍使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