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台使的意思、台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台使的解釋

(1). 六朝 時指朝廷使者。《晉書·成都王穎傳》:“ 虓 長史 劉輿 見 穎 為 鄴都 所服,慮為後患,祕不發喪,僞令人為臺使,稱詔夜賜 穎 死。”

(2). 唐 時指未正名的監察禦史。《通典·職官六》:“又有臺使八人,俸亦於本官請,餘同監察。”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禦史有臺使、裡使,皆未正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台使”是漢語曆史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職官制度與文獻用例分析。根據漢語詞典釋義及曆史文獻記載,“台使”一詞包含以下兩種核心義項:

一、禦史台官員的尊稱

特指隸屬于禦史台的監察官員,承擔巡視、彈劾等職責。《資治通鑒·唐紀》載“台使巡察州縣”,此處“台使”即指中央派往地方行使監察權的禦史官員,其職能包含監督地方行政、審理案件等(來源:中華書局《資治通鑒》注釋本)。

二、行台使者的簡稱

魏晉至隋唐時期,“行台”為中央派駐地方的臨時政務機構,“台使”可指代行台派遣執行公務的使者。如《南史·王僧辯傳》提及“台使至江州督軍”,指中央行台向軍事要地派遣特使協調事務(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南史校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屬于曆史職官術語。其語義演變反映了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下監察與行政體系的運作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台使”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1.六朝時期的朝廷使者

指魏晉南北朝時期代表中央朝廷出使的官員,負責傳達政令、監察地方或處理特殊事務。例如《晉書·成都王穎傳》記載,劉輿曾假扮“台使”賜死成都王穎,體現了其作為中央權威象征的角色。

2.唐代未正名的監察禦史

唐代“台使”指尚未正式獲得官職名稱的監察禦史,屬于臨時或非正式職務。《通典·職官六》提到,這類官員的俸祿與職責與正式監察禦史相近,但需通過考核才能轉正。例如《唐語林》中記載“台使”與“裡使”均為非正式官職名稱。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按試百木卑屑表托財求叉手傳柄移藉竄命吊民定令酘酒遁戢方程廢物赗赙豐富多采官帑悍然不顧寒牖花兒荒耗灰化慧人僵槁漸冉急救站計無所施駿良匡合褲衩老公事牢彘冷流連年離離光光論撰冒渎鳥徑凝心牛飼雀子寝關曝纩寝想麴禁曲巧繞梁聲稔奸韌力賞不當功殺氣黍離麥秀叔先松花蛋縮然啕嘑騰地頹累隗始下吏恓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