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似若的意思、似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似若的解釋

好象。《史記·魏公子列傳》:“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楊恭政》:“昨夜夜半,有天樂從西而來,似若雲中下於君家。”《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既到了洞裡,塵埃滿地,門戶寂寥,似若無人之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似若"是古漢語中常見的複合虛詞,由"似"與"若"同義連用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具有雙重詞性特征:

一、作副詞時表推測語氣,相當于"好像""仿佛",如《莊子·則陽》"其聲銷,其志無窮,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似若喪其耦";

二、作連詞時表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假如",如《墨子·尚賢中》"似若善矣,然而不能"。

從構詞源流考察,《古漢語虛詞詞典》指出該詞始見于先秦典籍,屬于"同義複用"現象。兩漢時期使用頻率最高,常見于哲學論著與史書記載,至唐宋時期逐漸被"似乎""假如"等單音節詞替代。

王力《古代漢語》特别強調其語用特征:在假設語境中常與"矣""也"等語氣詞搭配,形成"似若……矣"的固定句式,如《荀子·儒效》"似若溢然"。楊伯峻《古漢語虛詞》補充說明,該詞多用于否定性假設,暗含勸誡或警示意味。

網絡擴展解釋

“似若”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似若(拼音:sì ruò)表示“好像”“仿佛”之意,用于描述事物或狀态之間的相似性。例如《史記》中“似若無所容者”,意為“仿佛無處容身”。


二、結構分析


三、引證解釋

  1. 古代文獻:
    •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表現愧疚神态)。
    • 唐代《續玄怪錄》:“天樂從西而來,似若雲中下”(描寫奇幻場景)。
  2. 古典小說:
    • 《初刻拍案驚奇》:“門戶寂寥,似若無人之境”(渲染環境氛圍)。

四、現代應用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如例句:

“聰明的人似若愚”(形容大智若愚)。
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白話詞彙混用。


五、使用注意

如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史記》及唐代志怪小說。

别人正在浏覽...

白揚提部類撤營傳國貙貍從天而下調運耋嗟東漢分放筆藩翰非德改意高迥梗邊溝道孤癖海狗漢分狠闇龢氏黃莞回雁峰昏狡嘉月界筆列島鸬鷀笑毛竹門符敉功明了木香菊孽海餪房頻并平賤潑丢潑養乾粉譴祟起見漆皮遒躁三檐青羅傘散陣投巢受寒帥從霜照鼠壤死寂泰治塔台調焦通情投寄往渚還汀五原詳華相見歡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