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稗史的意思、稗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稗史的解釋

記載民間轶聞瑣事的書。與正史有别。 唐 高彥休 《<唐阙史>序》:“故自 武德 、 貞觀 而後,吮筆為小説、小録、稗史、野史、雜録、雜紀者多矣。” 清 葉廷琯 《吹網錄·辨<明史紀事本末>非竊書》:“又稱 明 季稗史雖多,惟 談遷 編年、 張岱 列傳兩家,具有本末。”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國内頗紛纭多事,簡直無從說起,生人箝口結舌,尚虞禍及,讀 明 末稗史,情形庶幾近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稗史,指區别于官方正史(如二十四史)的、由私人撰寫的記載轶聞瑣事、民間傳說、街談巷議的史書或筆記小說。其名稱來源于“稗”字的本義——稗草,一種細小、非主流的雜糧作物,用以比喻這類記載的非正統、非官方性質。它常被視為正史的補充,提供了官方史書可能忽略或未記載的社會風俗、人物轶事、地方掌故等細節,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

詳細釋義與特征

  1. 非官方性與民間性

    稗史并非由官方史館或朝廷欽定的史官編纂,而是由民間文人、學者或好事者根據見聞、傳說、筆記整理而成。其内容多聚焦于正史不屑或不便記載的瑣事、趣聞、異事、風俗人情等,視角更為貼近普通民衆生活。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稗史”的定義強調其“野史、瑣記”的性質。

  2. 内容廣泛而瑣細

    稗史涵蓋的内容極其龐雜,包括但不限于:地方風物、名人轶事、神怪傳說、社會習俗、奇案異聞、市井百态等。它不拘泥于宏大的政治叙事和帝王将相,更關注社會生活的細節和多樣性。來源參考:《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指出稗史“泛指記載轶聞瑣事的作品”。

  3. 史料價值與文學性并存

    • 史料價值:盡管稗史記載未必完全符合史實,常夾雜虛構與誇張,但它為研究特定時代的社會風貌、民衆心态、文化習俗提供了正史之外的重要補充材料,是曆史研究(尤其是社會史、文化史)的重要參考。
    • 文學性:許多稗史作品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叙事生動,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對中國古代小說(尤其是筆記小說、志怪小說、世情小說)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來源參考:學者對古代筆記小說研究的普遍共識,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曆代筆記小說的評述。
  4. 與正史、野史的關系

    • 區别于正史:正史是官方認可的、體系化的王朝曆史記錄,體例嚴謹(紀傳體為主),内容側重政治軍事大事和帝王将相。稗史則完全在官方體系之外。
    • 常與野史混用,但側重不同:“野史”一詞範圍更廣,泛指一切非官方的曆史記載,有時也包含具有較強史料批判性的私人史著。而“稗史”更強調其記載内容的瑣細、非主流和文學性,有時特指筆記小說一類。兩者界限常不分明,但“稗史”的文學色彩和“小道”意味更濃。來源參考:古典文獻學中對史書分類的讨論,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史部雜史、小說家的分類标準。

詞源解析

“稗”本義為稗草,一種形似稻谷但籽粒細小無用的雜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引申為“微小、瑣碎、非正式、非主流”之意。“稗史”即取此引申義,意指記載瑣碎、非正統曆史的著作。其名稱本身就點明了這類作品的地位和内容特點。來源參考:《說文解字》對“稗”字的解釋及引申義研究。

代表作品舉例

中國古代著名的稗史類作品衆多,例如:

網絡擴展解釋

“稗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ài shǐ,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稗史指記錄民間轶聞瑣事、風俗傳說的非官方史書,與正史相對。最初為史學概念,後逐漸演變為文學概念,常與“小說”或“野史”關聯,被視為正史的補充。

2.來源與演變

3.内容與特點

4.文學意義

稗史從史學分支發展為文學代稱,反映了“以小說為正史之餘”的觀念,成為研究古代社會、民俗的重要資料。

5.常見誤讀與辨析


稗史是古代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既有史學價值,也具文學意義。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書·藝文志》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的相關論述。

别人正在浏覽...

霭霭繃爬吊拷踣跳尺箋遲重寵爵爨下打破迷關二惑法律效力芳徑犯逆發語詞馮國璋拂拂嬌脯鮝觀世寒栗黑水靺鞨閡滞後悔化行胡雕剌蕙帶翦辟交開謹風浄君績用咔吧喀麥隆課文口燥唇乾筐簏留骖馬文美滋滋門次濛漪門戶人模次虐疾平賈起伯起夫晴爽柔緑散沙灑掃失察十上率先嗣芳韬翰殄沒王公貴戚翫月微達烏寳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