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踴躍。《宋書·晉熙王昶傳》:“臣聞鸛鳴臯垤,則降陰吐雨,騰蛇聳躍,而沉雲鬱冥。”《宋書·宗悫傳》:“ 大明 三年, 竟陵王 誕 據 廣陵 反, 慤 表求赴讨,乘驛詣都,面受節度。上停輿慰勉, 慤 聳躍數十。”
“聳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聳躍(拼音:sǒng yuè)意為“踴躍”,指跳躍的動作或情緒高漲的狀态。結構上,“聳”為上下結構,本義指高起、直立;“躍”為左右結構,表示跳躍,組合後強調“突然且有力的向上跳躍”。
古代文獻中的使用
多見于《宋書》等典籍,例如:
現代解釋延伸
部分資料擴展為形容“物體或人突然、迅速躍起”,如小鳥飛離地面或人物激動時的動态。但需注意,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更多見于文學性描述。
可通過《宋書》原文或詞典進一步查閱古典用例。
聳躍是一個多義詞,常用的意思是指高度突起、向上迅速躍起的動作或狀态。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主部)和⺈(從部),共計6個筆畫。
聳躍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起源于古代漢字的變體寫法。在繁體字中,聳躍的寫法為「聳躍」。
在古代,聳躍的字形較為複雜,讀音與現代相同。在戰國時期的楚簡和秦簡中,聳躍的字形為「聳」加上「則」。在隋唐以後的字形中,聳躍的寫法逐漸簡化為現代的形式。
1. 他聽到消息後,内心情緒浮動,不禁心神聳躍。
2. 那隻鷹瞅準獵物後,立刻聳躍而起,展翅高飛。
組詞:聳立、躍動、跳躍。
近義詞:矗立、淩空、騰空。
反義詞:沉陷、下沉、下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