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索绹的意思、索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索绹的解释

(1).制绳索。《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郑玄 笺:“夜作绞索,以待时用。”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奉懿旨撰》诗之十二:“索綯民事急,昼夜互相续。”

(2).指绳子。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偷狗赋》:“团饭引来,难掉续貂之尾,索綯牵去,惊回顾兔之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索绹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搓制绳索的动作或过程。该词由“索”与“绹”二字组合而成,需结合字形与文献用例综合理解:

  1. 字义解析

    • 索:本义指大绳,引申为搓、绞的动作。《说文解字》释“索”为“草有茎叶可作绳索”,强调其材质与功能。
    • 绹:专指绳索,《尔雅·释器》注“绹,绞也”,其字形从“糸”(丝线)、“匋”(陶器轮制意象),暗示旋转搓捻的制绳工艺。二字连用凸显“手工绞合纤维成绳”的动态过程。
  2. 文献用例

    最经典出处见于《诗经·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描述农人白日采集茅草,夜间搓绳的劳作场景。东汉郑玄笺注:“夜作绞索,以待时用”,印证其制备工具的实用目的。汉代《淮南子·说林训》亦载“索绹以为纲”,体现绳索的编织应用。

  3. 文化背景

    作为先秦农耕社会的典型生产行为,“索绹”反映古人利用植物纤维(如麻、葛、茅草)制作工具的自给自足智慧。其工艺要求将纤维束反复扭转增强韧性,是早期手工业的重要技术,亦衍生出“绞合”“编结”的抽象语义。

现代使用建议:当代语境中,“索绹”属文言遗存,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化表达。若需描述制绳动作,现代汉语更常用“搓绳”“绞绳”等表述。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索绹”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 动词义:制作绳索
    该用法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郑玄注解为“夜作绞索,以待时用”,指白天割茅草,夜晚将茅草绞成绳索备用。元代赵孟頫诗中“索綯民事急,昼夜互相续”也延续了这一含义,强调农事中制绳的紧迫性。

  2. 名词义:指绳子本身
    清代褚人获《坚瓠二集·偷狗赋》中“索綯牵去”即用此意,直接代指牵狗的绳子。另据陈奂《诗毛氏传疏》解释,“索”为纠绳动作,“绹”即绳,合称“纠绳”。

该词现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诗经》郑玄笺注及清代训诂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瓜般剥办学本望博洛尼亚大学部领钗荆察觉常识鸱吻词士攒集大刀会点指雕鸡帝载耳边之风而外噩神关津诡巧果子局黑檎横帐活剥祸谋豁拳极选魁累勒抑梁米烈火金刚缦缦鸟凤宁缺勿滥攀送偏长飘逝平布蒱戏敲掉轻人琼苑群纪荣赉睿筭少壮派身丁米神略饰诈逝者如斯四铺子着地送日期廷争裼衣瓦当微没鲜杀羡余邪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