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議的意思、公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議的解釋

(1) [mass discussion]

(2) 衆人的議論

自報公議

(3) 關于國家的事情,以公衆利益為标準而評議

詳細解釋

(1).見“ 公義 ”。

(2).按公利标準而議論;公衆共同評論。《韓非子·說疑》:“彼又使譎詐之士……使諸侯淫説其主,微挾私而公議。” 宋 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年序>》:“ 道原 公議其得失無所隱,惡之者側目,愛之者寒心。”《明史·外國傳一·朝鮮》:“ 昖 卒。 光海君 琿 自稱署國事,遣陪臣來訃,且請諡。帝惡其擅,不允,令該國臣民公議以聞。” 葉聖陶 《多收了三五鬥》:“我們同行公議,這兩天的價錢是糙米五塊,谷三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議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一、基本釋義

指公衆共同評議或讨論的行為或結果。強調通過集體參與形成意見或決策的過程,具有公開性與民主性特征。例如:

"此事須經群衆公議後決定。"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451頁

二、詞源與結構解析

三、現代用法與場景

  1. 組織決策

    指機構或團體通過集體讨論形成決議,如"方案提交董事會公議"。

  2. 社會監督

    公衆對公共事務的評議,如"政策調整需接受社會公議"。

  3. 司法程式

    曆史上指公開審理案件(如明代"三司會審"稱"朝堂公議"),現代延伸為聽證制度的法律實踐。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
  2.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4.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注:因線上詞典版權限制,未提供直接鍊接,以上文獻可通過國家圖書館知識庫或專業學術平台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公議”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漢語基本釋義

  1. 核心概念:指以公共利益為準則的集體讨論或公衆評議。包含兩種具體場景:

    • 指大衆對某事的共同議論(如“自報公議”);
    • 特指對國家事務的公衆性評議,強調以公共福祉為評判标準。
  2. 詞源結構:由“公”(公衆/公共)與“議”(讨論/評議)組成,體現集體決策特征。

二、跨文化延伸義 在伊斯蘭教法學中,公議(阿拉伯語稱“伊智瑪爾/Ijma”)是四大立法原則之一,特指宗教權威人士通過協商對教法問題的集體裁決。該制度由7世紀哈裡發穆阿維葉首創,後在阿拔斯王朝時期發展成熟。

三、文學實踐應用 古典文獻中可見其用法,如《紅樓夢》第六十八回通過“大家公議”的表述,展現古代社會通過集體評議處理家庭糾紛的場景。此用例印證了該詞在社會治理中的傳統功能。

補充說明:部分詞典标注該詞存在與“公義”混用現象,但在現代漢語中已形成明确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北太平洋暖流綳吊考訊摽隕逼耳懲羹吹韲熾茂吹肚魚村砧麤生麤璺待補登牓動蕩不安風襟芙蓉并蒂供張寡誠管甯榻棍類漢祚合情壞包兒虎衛見星減妝佳子弟緝拿禁肉久已後愧辱枯樹再生枝連兵漭滄面闊名牌密章懦葸佩戴剽戮平恕披寫謙躬下士秋捷氣消膽奪阙車劬學甥侄識别十三環金帶詩神收索松葉偷嫩讬物寓興晚稼宛丘午季仙輀相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