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ss discussion]
(2) 衆人的議論
自報公議
(3) 關于國家的事情,以公衆利益為标準而評議
(1).見“ 公義 ”。
(2).按公利标準而議論;公衆共同評論。《韓非子·說疑》:“彼又使譎詐之士……使諸侯淫説其主,微挾私而公議。” 宋 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年序>》:“ 道原 公議其得失無所隱,惡之者側目,愛之者寒心。”《明史·外國傳一·朝鮮》:“ 昖 卒。 光海君 琿 自稱署國事,遣陪臣來訃,且請諡。帝惡其擅,不允,令該國臣民公議以聞。” 葉聖陶 《多收了三五鬥》:“我們同行公議,這兩天的價錢是糙米五塊,谷三塊。”
“公議”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漢語基本釋義
核心概念:指以公共利益為準則的集體讨論或公衆評議。包含兩種具體場景:
詞源結構:由“公”(公衆/公共)與“議”(讨論/評議)組成,體現集體決策特征。
二、跨文化延伸義 在伊斯蘭教法學中,公議(阿拉伯語稱“伊智瑪爾/Ijma”)是四大立法原則之一,特指宗教權威人士通過協商對教法問題的集體裁決。該制度由7世紀哈裡發穆阿維葉首創,後在阿拔斯王朝時期發展成熟。
三、文學實踐應用 古典文獻中可見其用法,如《紅樓夢》第六十八回通過“大家公議”的表述,展現古代社會通過集體評議處理家庭糾紛的場景。此用例印證了該詞在社會治理中的傳統功能。
補充說明:部分詞典标注該詞存在與“公義”混用現象,但在現代漢語中已形成明确區分。
公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了“公”和“議”兩個部分。
“公”字是一個常用字,它的部首是“八”,總共有4畫。表示着“公開、平等、公正、共享”的含義。字形上由兩個人并肩而立的形象所組成。
“議”是一個常用字,它的部首是“言”,總共有5畫。含義為“讨論、商議、會議”,表示人們相互交流和思考的意義。字形上由“言”與“讠”組成,形象地提醒着人們在讨論中使用語言。
公議來源于古代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中的一句話:“民教而無疆,邦教而無窮,公議而無不音。”意為“民衆受教育無止境,國家的教育使人無窮無盡,公衆的讨論不會出現錯誤。”
在繁體字中,“公議”這個詞保持相同的拼寫。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一些古代文獻和碑刻中,我們可以看到“公議”的寫法為“共議”。這是因為漢字的發展與形式演變,經曆了漫長的曆史。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這個決議經過了充分的公議,得到了大家的一緻支持。
2. 在一個民主社會中,公議是實現公平公正的重要方式之一。
3. 我們應該鼓勵公衆參與到政策的制定中,以便通過公議達成最佳結果。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公正、公開、公民、議題、議會。
“公議”的近義詞有:讨論、商榷、協商。
“公議”的反義詞可以是:獨斷、專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