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積德的意思、積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積德的解釋

[do good deeds;be given to kindness and charity] 為求福而做好事(迷信)

積德行善

詳細解釋

(1).積累的仁政或善行。《書·盤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紅樓夢》第一二○回:“寧可咱們家出一位佛爺,倒是老爺太太的積德。”

(2).指積累仁政或善行。《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 晉 潘嶽 《西征賦》:“庶人子來,神降之吉;積德延祚,莫二其一。” 老舍 《茶館》第一幕:“ 常二爺 ,您是積德行好,賞給她們面吃!”

(3).指德行高尚的人。《國語·晉語七》:“畢故刑,赦囚繫,宥閒罪,薦積德。” 韋昭 注:“薦,進也;積德之士進用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積德”的漢語詞典釋義與内涵解析

“積德”是漢語中一個承載深厚文化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善行積累道德福報,強調個人行為對自身及後代的積極影響。以下從詞源、釋義、用法及文化背景四方面展開解析:

一、詞源與構成

“積德”由“積”與“德”組合而成。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積德”為“行善積福”,強調通過善舉積累道德資本,并認為其與“缺德”構成反義關系。

  2. 《漢語大詞典》

    進一步解釋為“累積善行以惠及自身或子孫”,例句引《史記·韓信盧绾列傳》:“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答:“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司馬遷借此暗喻積德與報應的關聯。

三、用法與語境

“積德”作動詞使用,常見于以下語境:

四、文化背景與哲學延伸

  1. 儒家倫理

    孔子提出“德不孤,必有鄰”(《論語·為政》),主張個人德行積累可感召他人,形成良性社會循環。

  2. 佛教因果觀

    佛教典籍《地藏經》雲:“舍一得萬報”,将積德與因果報應結合,認為善行可改善今生來世命運。

  3. 民間信仰

    道教《太上感應篇》強調“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鼓勵以日常善舉積累陰德,形成民俗中“行善改命”的集體認知。

五、現代語義擴展

當代語境下,“積德”不僅限于傳統道德範疇,亦延伸至環保、公益等領域。例如“保護生态環境是為後代積德”。

結語

“積德”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概念,既包含對個體行為的道德要求,也蘊含對群體福祉的深遠關懷。其釋義跨越哲學、宗教與民俗,至今仍是漢語中倡導正向價值觀的核心詞彙之一。

(注:本文釋義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等權威辭書,并綜合儒家、佛教經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積德”是一個源自中華傳統文化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維度的解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分析:

一、基本定義

“積德”指通過持續行善積累道德福報的行為。其核心包含:

  1. 行為層面:常做救助他人、放生等善舉;
  2. 目的層面:既包含傳統觀念中“為求福報”的世俗動機,也涵蓋提升道德修養的精神追求。

二、曆史與文化内涵

三、分類與實踐

  1. 陽善:公開行善(如捐款公示),可獲得社會贊譽;
  2. 陰德:匿名行善(如中劉師兄匿名捐贈卻被發現的案例),傳統文化認為此類善行福報更大。
  3. 日常實踐:包括惜時讀書、勸人向善、隱忍寬容等廣義善行。

四、現代意義

示例用法
“他一生行善積德,晚年兒孫滿堂” —— 此句體現積德與福報的關聯性。

若需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當代實踐案例,可參考《漢典》《史記》等文獻,或查看、6中的現代事例。

别人正在浏覽...

柏檟辨脫搏逐倉窌餐松啖柏曾母投杼長幼存案單口快闆盜詐電燙樊纓非違風患工瞽宮仗觀美顧姑詭色閨訓好艾黑信黃須客花天錦地江心儉克剪錢鲸背衿紳酒妪棘院眷重軍年峻峭肯酒魁傑賴活栗暴龍翔鳳舞論诤縷析賣兒貼婦馬上看花明敕民無信不立牛皮紙飄飍批扺氣淩霄漢棄遺上宰沙衍使星栓子亭臯秃穎五盾鮮膚銷骨新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