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兵的意思、父子兵的詳細解釋
父子兵的解釋
比喻官兵團結、親密無間的軍隊。《吳子·治兵》:“與之安,與之危,其衆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 元 無名氏 《陳州粜米》第一折:“常言道:‘厮殺無如父子兵。’”
詞語分解
- 父的解釋 父 ù 爸爸,母親的丈夫:父母。父輩。父子。父兄。 對男性長輩的稱呼:父老(一國或一鄉的長者,亦指古代鄉裡中管理公共事物的人)。伯父。舅父。 女子母 父 ǔ 老年人:田父。漁父。 同“甫”①。 女子
網絡擴展解釋
“父子兵”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成語,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一、起源與本義
-
軍事概念
最早出自戰國時期軍事家吳起的《吳子·治兵》,原文為:“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 這裡指将領與士兵親如父子、團結一心的軍隊。其核心是強調軍隊内部上下同欲、生死與共的凝聚力。
-
核心特征
這類軍隊具有“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的特點,即士兵信任将領如父,将領愛護士兵如子,形成堅不可摧的戰鬥力。
二、引申含義
-
血緣關系的協作優勢
元代雜劇《陳州粜米》中進一步引申為“厮殺無如父子兵”,強調血緣至親在危難關頭更易同心協力。現代常用來比喻父子或親近之人共同完成重要任務,例如家族企業中的合作。
-
文化諺語拓展
衍生出俗語“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指面對重大挑戰時,血緣或親密關系能增強信任與效率。
三、應用實例
- 曆史典故:如《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與司馬師、司馬昭的協作,體現了父子兵在戰略中的重要性。
- 現代場景:常用于形容體育、商業等領域中父子搭檔的高效合作。
四、總結
“父子兵”從軍事術語演變為強調親密關系的協作模式,既包含古代治兵智慧,也反映出血緣紐帶在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如需查看更多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的具體案例,可參考《吳子·治兵》及元雜劇相關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父子兵: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
父子兵指的是父親和兒子都從事軍隊工作的現象。從字面上看,“父子兵”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父”字的拆分部首是“父”,總共有四畫;“子”字的拆分部首是“子”,總共有三畫;“兵”字的拆分部首是“兒”,總共有七畫。
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
“父子兵”的來源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現象,描述了父親和兒子在軍隊中服役的情況。在繁體字中,“父子兵”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關于古時候漢字寫法方面,這個詞隨着時間的推移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最基本的字形結構應該仍然保持不變。
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例句:他們是一對父子兵,一同為國家奉獻了多年愛心。
組詞:父母、子女、兵員、父兒、子兵等都是與“父子兵”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父子軍、家族軍等可以作為“父子兵”的近義詞。
反義詞:與“父子兵”相對的反義詞可能是父母子女不從事軍隊工作的情況。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幫助到您!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