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棄智遺身的意思、棄智遺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棄智遺身的解釋

謂不與人鬥智争利,忘記自身的存在。 三國 魏 嵇康 《贈兄秀才入軍詩》:“琴詩自樂,遠遊可珍。含道獨往,棄智遺身。寂乎無累,何求于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棄智遺身(拼音:qì zhì yí shēn)是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語,核心含義為不與人争利鬥智、超脫世俗紛擾,達到忘我的境界。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基本詞義
    字面意為“舍棄智巧,遺忘自身”。指通過摒棄機巧算計與功利心,使身心歸于自然,不參與世俗競争,最終實現精神超脫。

  2. 出處與背景
    出自三國時期嵇康的《贈兄秀才入軍詩》:“含道獨往,棄智遺身。寂乎無累,何求于人?”。詩句體現了魏晉玄學中“無為”“自然”的哲學觀,主張擺脫世俗牽絆。

  3.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聯合式成語,多作謂語、定語(例:他追求棄智遺身的境界)。
    • 感情色彩:中性詞,強調處世态度而非褒貶。
  4. 哲學内涵
    與道家“絕聖棄智”“緻虛守靜”思想相通,主張通過内省與減法實現精神自由,反對過度追求智巧帶來的身心負累。

擴展:該成語在現代多用于形容淡泊名利、專注内在修養的處世态度,常見于文學與哲學讨論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棄智遺身的意思

《棄智遺身》是一個成語,意指一個人放棄思考、放棄理智,導緻自身不斷受傷害,甚至走上絕路。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在決策過程中放棄理性,盲從他人或者境況,最終遭受不利的後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棄智遺身》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弓、心、巛。分别對應的是右右飄弧、上下小撇和左上方彎鈎。筆畫總數為10畫。

來源和繁體

《棄智遺身》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十九年》:“願大夫再思,毋輕生也。衆人棄智遺身,皆圖快耳。”這句話意指甯願你再三思考,也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後來逐漸演變為成語,被廣泛應用在描述人們喪失理智的場景中。在繁體字中,成語的寫法為「棄智遺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寫《棄智遺身》這個成語的時候,弓的上邊呈現為幾何圖形,底部彎曲,更接近實物弓的形狀。心的寫法則更加簡化,隻有兩筆構成的心形。巛的寫法上有點類似現代漢字中的「江」的形狀。整體的寫法更加樸素而古雅,與現代書寫形式有所不同。

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例句:他由于盲目追隨他人的意見,最終棄智遺身,陷入了一場無法挽回的困境。

組詞:棄學、棄商、棄婚等。

近義詞:背棄理性、喪失理智、愚昧無知。

反義詞:明智謹慎、冷靜明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