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與人鬥智争利,忘記自身的存在。 三國 魏 嵇康 《贈兄秀才入軍詩》:“琴詩自樂,遠遊可珍。含道獨往,棄智遺身。寂乎無累,何求于人?”
“棄智遺身”是一個源自道家哲學的漢語成語,意指抛棄世俗的智慧,遺忘自身的存在,以達到超脫物我、與自然合一的境界。這個詞語常被用于描述道家追求無為、返璞歸真的精神理念,強調通過舍棄智巧和身體感知,回歸本真狀态,從而擺脫欲望和煩惱的束縛。
從詞義分析,“棄智”指主動放棄聰明才智和機巧之心,避免陷入世俗的紛争;“遺身”則指遺忘或超越身體的局限,類似于道家“坐忘”的概念,即通過冥想或修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在哲學内涵上,它體現了道家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追求,如《莊子》中所倡導的“堕肢體,黜聰明”,鼓勵個體脫離外在束縛,實現内在的自由。
參考權威來源,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棄智遺身”被解釋為“棄絕智慧,遺忘身體”,強調這是一種精神修養的方法。在《莊子·大宗師》中,莊子通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的論述,進一步闡釋了這一思想,認為隻有超越形體和知識,才能與大道相通。現代學術研究,如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指出“棄智遺身”是道家出世哲學的核心,反映了對世俗價值的批判和對自然本性的回歸。
來源: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來源: 《莊子》,中華書局。
來源: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
棄智遺身(拼音:qì zhì yí shēn)是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語,核心含義為不與人争利鬥智、超脫世俗紛擾,達到忘我的境界。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詞義
字面意為“舍棄智巧,遺忘自身”。指通過摒棄機巧算計與功利心,使身心歸于自然,不參與世俗競争,最終實現精神超脫。
出處與背景
出自三國時期嵇康的《贈兄秀才入軍詩》:“含道獨往,棄智遺身。寂乎無累,何求于人?”。詩句體現了魏晉玄學中“無為”“自然”的哲學觀,主張擺脫世俗牽絆。
用法與結構
哲學内涵
與道家“絕聖棄智”“緻虛守靜”思想相通,主張通過内省與減法實現精神自由,反對過度追求智巧帶來的身心負累。
擴展:該成語在現代多用于形容淡泊名利、專注内在修養的處世态度,常見于文學與哲學讨論中。
半丁北國奔湊鄙質觸角醋勁兒單線鐵路凍雀對蝦惡塵無染犯治感染力诰命高足刮骨抽筋廣武固步自封谷口躬耕郭汾陽過陰號怒壞種滑溜皇惑觳抵簡籍堿瘠檢考剪屠蛟蛇積精兢兢幹幹計日奏功坎井之鼃冷語斂掠零擔車曆遠慢條斯禮摸着石頭過河内夫人内階炰燖青衿子秦垢曲裾群策群力宂筆三失善曉四畿唐環探官投石危詞尾翼笑嚬暇佚寫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