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病;宿疾。 宋 王安石 《贺生皇子表》:“臣尝污近司,备叨殊奬,以宿痾而自困,欲旅进以无阶。” 宋 陆游 《北窗》诗:“宿痾走二竖,美睡造三昧。”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引 陆文裕 《藏书目序》:“ 正德 戊辰夏六月,寓 安福里 ,宿痾新起。”
“宿痾”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宿痾”指长期积存的疾病或难以根除的恶习。其中,“宿”表示“积存已久”,“痾”即“疾病”,组合后既可指身体上的旧疾,也可比喻顽固的不良习惯或社会问题。
“宿痾”与“宿疾”含义相近,但前者更强调“难以治愈”的顽固性,后者侧重“长期患病”的状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中引用的宋代诗词及历史记载。
《宿痾》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指的是长久的疾病或隐患。具体来说,宿痾代表了一种持续存在并且长期困扰的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或痛苦。
宿痾的拆分部首是宀和疒。宀是“宀字旁”,表示与住房或居住有关的概念;疒是“病字旁”,表示与疾病或病症有关的概念。宿痾的总笔画数为13。
《宿痾》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二年》:“或白或黑,病宿痾。”它的繁体字形为「宿痾」,与简体字形相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宿痾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古时候的宿痾字写作「宀困疒」或「宀困痳」。
1. 他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身心疲惫,宿痾难愈。
2. 这位画家一直以来都有创作困难,宿痾已经影响了他的艺术成就。
3. 她的宿痾始终未能治愈,使得她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组词:宿怨、宿疾、病症、长久病
近义词:顽疾、顽痾、隐疾、积病
反义词:病愈、康复、痊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