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采飾的鞋子。古代居喪兩年後所穿。《周禮·天官·屦人》:“屨人掌王及後之服屨,為赤舃、黑舃、赤繶、黃繶、青句、素屨、葛屨。” 鄭玄 注:“素屨者,非純吉,有兇去飾者。” 賈公彥 疏:“素屨者,大祥時所服,去飾也。”
“素屦”是古代漢語詞彙,由“素”和“屦”二字構成,具體含義如下:
素
本義指未經染色的白色絲帛,引申為“樸素、無修飾”之意,如《說文解字》釋“素”為“白緻缯也”。在服飾語境中,“素”多指顔色素淨或形制簡樸的衣物。
屦(jù)
指古代用麻、葛、草等材料編織的鞋,屬于單層底鞋,常用于夏季或日常勞作。《周禮·天官》記載:“屦人掌王及後之服屦”,可見其與禮儀服飾相關。
合義:
“素屦”即“素色的鞋子”,特指未染色、無紋飾的簡樸鞋履。在古代禮制中,不同場合需穿不同顔色的鞋,如《儀禮》記載,喪禮穿“素屦”,吉禮則穿“繐屦”(彩色鞋)。此外,“素屦”也可能用于日常勞作或平民服飾,體現樸素實用。
文化背景:
“屦”在戰國後逐漸被“履”取代,成為古語詞。“素屦”的記載多見于先秦文獻,如《詩經·魏風·葛屦》中“糾糾葛屦,可以履霜”即描述葛草編織的鞋,側面反映古代服飾制度與社會階層關聯。
《素屦》是一個古代漢字,意為“無經驗的、不懂世事的、幼稚的”。
《素屦》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目”(mù,意為眼睛),右邊是“屍”(shī,意為屍體)。它總共包含11個筆畫。
《素屦》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鶴鳴》一詩中:“爾素屦之哀哉!行非君子,未免爾爾。”在古代,人們常用鞋作為古代漢字中代表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素屦》中的“屦”即指沒有裝飾和修飾的鞋,代表了一種樸素和無經驗的狀态。
《素屦》的繁體字為《素屐》。
古時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素屦》為例,古代的寫法為豎排,上下對調,即“屦”在上,“素”在下。這種寫法在古代常見,現已不再使用。
他雖然年紀輕,但經驗豐富,決不是一個《素屦》。
素屦之交(指朋友間關系非常淡薄)
素屦之德(指人的品德樸素而純真)
素屦以返(指恢複到樸素本性)
無知、幼稚、天真、稚嫩
有經驗、成熟、老練、睿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