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名。在 江西省 分宜縣 南二裡 袁江 南岸,亦名 钤崗 。右為 新澤水 ,左為 長壽水 ,夾于山末,故名 钤 。 明 代 嚴嵩 曾在 钤山 讀書十年,有《钤山堂集》四十卷。因以“鈐山”指 嚴嵩 。 清 趙翼 《感事·暗指和申事》詩:“聞道 鈐山 簿録時,世間無此擁高貲。”
“钤山”一詞包含地理名稱和曆史人物借代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钤山位于江西省分宜縣南二裡袁江南岸,又名钤崗。其名稱源于地理特征:右有新澤水,左有長壽水,兩水夾于山末,形似钤(印章),故得名。此山在古代文獻《山海經·西山經》中已有記載,描述其“多銅、多玉,木多杻橿”。
明代權臣嚴嵩曾在此山讀書十年,并著有《钤山堂集》四十卷。因嚴嵩擅權亂政的曆史評價,“钤山”後來被用作指代嚴嵩本人,暗含對其濫用職權的批判。例如清代趙翼詩句“聞道鈐山簿録時,世間無此擁高貲”即用此典。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歸納為成語,引申為“以權謀私、擅權亂政”的行為,但這一用法多見于文學或曆史評論中,需結合語境理解。
提示:若需了解嚴嵩與钤山的具體關聯或《钤山堂集》内容,可參考《明史》或地方志等權威史料。
《钤山》一詞常用于形容封閉或封鎖的意思。通常指某一地區或景點被封鎖,無法進入或離開。
《钤山》的構字部首是钅,意為金屬。它的總筆畫數為21畫。
《钤山》一詞源自古代的行政封禁制度。當地政府或官府采取特殊措施封鎖某一地區,以控制人員流動或保護特定對象。
在繁體中,钤山的寫法為「錢山」。
在古時候,钤山的寫法有所變異。它曾寫作「钤山」或「壇山」,但現代漢字書寫規範已将其統一為「钤山」。
1. 由于疫情嚴重,這個小鎮被钤山了,無法進出。
2. 為了保護野生動物,該區域已經被钤山多年。
1. 限钤:限制人員進出的封鎖措施。
2. 钤印:封鎖或限制印章使用的控制措施。
1. 禁閉:指被關押或被封鎖在某一地點,無法自由行動。
2. 包圍:指用障礙物或圍牆将某一區域封鎖或隔離。
1. 解封:指解除對某一地區或景點的封鎖,恢複正常人員出入。
2. 敞開:指打開、開放某一地區或區域,允許人員自由進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