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導的意思、綏導的詳細解釋
綏導的解釋
安撫引導。《北史·魏紀二·高宗文成帝》:“比年以來,雜調減省,而所在州郡鹹有逋懸,非在職之官綏導失所,貪穢過度,誰使之然?”
詞語分解
- 綏的解釋 綏 (綏) í 安撫:綏撫。綏遠。綏集(安撫和籠絡)。綏靖(安撫使平靜)。 安好:順頌台綏(舊時書信用語)。 古代指登車時手挽的索。 古代的旌旗和旒。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導的解釋 導 (導) ǎ 指引,帶領:領導。引導。向導(引路的人)。倡導。推導。導引。導遊。導向。導師。導言。 傳引,傳向:傳導。導熱。導緻(引起)。 啟發:開導。教導。因勢利導。 筆畫數:; 部首:寸; 筆
專業解析
"綏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單字本義及組合後的引申義來理解:
一、單字釋義
-
綏(suí)
本義指登車時用以拉手的繩索,引申為安撫、安定。《說文解字》釋:"綏,車中把也。" 如《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即用此義。在政治語境中,強調通過懷柔政策使民心歸附。
-
導(dǎo)
本義為引領、疏通。《說文解字》:"導,引也。" 如《孟子·離婁下》"導其妻子",指帶領照料。引申為啟發、教化,如"導德齊禮"(以道德禮法引導民衆)。
二、複合詞"綏導"的涵義
"綏"與"導"組合後,形成"以安撫手段進行引導"的核心語義,常見于古代政治、軍事語境:
- 政治治理:指統治者通過寬仁政策安撫民心,并引導民衆遵循秩序。如《後漢書》載"綏導夷狄",即通過懷柔政策引導邊疆民族歸順。
- 軍事策略:在平定叛亂時,以招撫替代武力鎮壓,引導歸化。如清代奏疏中"綏導邊氓,使之向化",強調以安撫教化實現邊疆穩定。
- 道德教化:隱含"以德化民"的儒家思想,主張通過感召而非強制實現社會和諧,如《宋史》所述"綏導百姓,務在寬簡"。
三、現代應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綏導"已非常用詞,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學術領域。其核心精神可延伸至"通過溫和手段實現有效引導"的管理理念,如教育中的情感引導、外交中的柔性策略等,但需依據具體語境理解。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綏"字條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導"字條
-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清史稿·兵志》(中華書局影印本)
- 《漢語古語詞考釋》(語文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綏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uí dǎo,其核心含義為安撫引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綏:本義為安撫、平定(如“綏靖”),也引申為平安(如書信中的“時綏”)。
- 導:意為引導、疏導(如“導航”“教導”),強調方向的指引或思想的啟發。
- 組合義:兩字結合後,“綏導”指通過安撫與指引的方式幫助他人或群體走向正途,既包含情感上的慰藉,也包含行動上的引導。
二、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例證:
《北史·魏紀二·高宗文成帝》中記載:“非在職之官綏導失所,貪穢過度,誰使之然?” 此處批評官員若未能妥善安撫引導民衆,會導緻社會問題。
-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治理者、教育者或領導者通過溫和手段實現秩序與進步,如政策推行、教化民衆等。
三、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安撫勸導、引導教化、懷柔疏導。
- 反義詞:強制鎮壓、放任自流。
- 延伸意義: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心理疏導、危機幹預等場景,強調以平和方式解決問題。
四、權威性說明
不同來源對“綏導”的解釋高度一緻,均指向“安撫引導”。盡管部分網頁标注為成語,但更準确的說法應為複合詞,其曆史用例與字義分解支持這一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白學抄道丞倅赤忱赤金茨菰辭觀點把點點草架墊戲低回不已訂辦敦貞法皇馮豕分片佛是金裝,人是衣裝凫薻嘎巴兒改過自新幹麼趕鴨子上架高超公車司馬令杭州和好賀雀和聲哄市黃桑棒環鎮賤地罽幙錦服舊社會既夕溘喪狼顧相斂脣列疏摟摗籮篼沒方寸眉圖峤鬟侵慢秋伏辱玷三流衰旺順褶肅呈素守條诏望湖樓汪芒惟大梁巫蠱之禍祥芝息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