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导的意思、绥导的详细解释
绥导的解释
安抚引导。《北史·魏纪二·高宗文成帝》:“比年以来,杂调减省,而所在州郡咸有逋悬,非在职之官绥导失所,贪秽过度,谁使之然?”
词语分解
- 绥的解释 绥 (綏) í 安抚:绥抚。绥远。绥集(安抚和笼络)。绥靖(安抚使平静)。 安好:顺颂台绥(旧时书信用语)。 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索。 古代的旌旗和旒。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导的解释 导 (導) ǎ 指引,带领:领导。引导。向导(引路的人)。倡导。推导。导引。导游。导向。导师。导言。 传引,传向:传导。导热。导致(引起)。 启发:开导。教导。因势利导。 笔画数:; 部首:寸; 笔
专业解析
"绥导"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从构成该词的两个单字本义及组合后的引申义来理解:
一、单字释义
-
绥(suí)
本义指登车时用以拉手的绳索,引申为安抚、安定。《说文解字》释:"绥,车中把也。" 如《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即用此义。在政治语境中,强调通过怀柔政策使民心归附。
-
导(dǎo)
本义为引领、疏通。《说文解字》:"导,引也。" 如《孟子·离娄下》"导其妻子",指带领照料。引申为启发、教化,如"导德齐礼"(以道德礼法引导民众)。
二、复合词"绥导"的涵义
"绥"与"导"组合后,形成"以安抚手段进行引导"的核心语义,常见于古代政治、军事语境:
- 政治治理:指统治者通过宽仁政策安抚民心,并引导民众遵循秩序。如《后汉书》载"绥导夷狄",即通过怀柔政策引导边疆民族归顺。
- 军事策略:在平定叛乱时,以招抚替代武力镇压,引导归化。如清代奏疏中"绥导边氓,使之向化",强调以安抚教化实现边疆稳定。
- 道德教化:隐含"以德化民"的儒家思想,主张通过感召而非强制实现社会和谐,如《宋史》所述"绥导百姓,务在宽简"。
三、现代应用与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绥导"已非常用词,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特定学术领域。其核心精神可延伸至"通过温和手段实现有效引导"的管理理念,如教育中的情感引导、外交中的柔性策略等,但需依据具体语境理解。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绥"字条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导"字条
-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清史稿·兵志》(中华书局影印本)
- 《汉语古语词考释》(语文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绥导”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uí dǎo,其核心含义为安抚引导,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正式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绥:本义为安抚、平定(如“绥靖”),也引申为平安(如书信中的“时绥”)。
- 导:意为引导、疏导(如“导航”“教导”),强调方向的指引或思想的启发。
- 组合义:两字结合后,“绥导”指通过安抚与指引的方式帮助他人或群体走向正途,既包含情感上的慰藉,也包含行动上的引导。
二、出处与用法
- 文献例证:
《北史·魏纪二·高宗文成帝》中记载:“非在职之官绥导失所,贪秽过度,谁使之然?” 此处批评官员若未能妥善安抚引导民众,会导致社会问题。
-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治理者、教育者或领导者通过温和手段实现秩序与进步,如政策推行、教化民众等。
三、近义词与延伸
- 近义词:安抚劝导、引导教化、怀柔疏导。
- 反义词:强制镇压、放任自流。
- 延伸意义: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场景,强调以平和方式解决问题。
四、权威性说明
不同来源对“绥导”的解释高度一致,均指向“安抚引导”。尽管部分网页标注为成语,但更准确的说法应为复合词,其历史用例与字义分解支持这一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豹髓笔虎不步人脚不齿于人不济不来气步雪履穿乘路持扶辞荣大敛二协覆信高唱宫棋涫涫国民收入固阴旱殃号脉后户慌张壶公碱土肩息焦死吉典积攒君卿脣舌沮洳緑林豪士芒刺鄳阸弭变慕尼黑政策跑电娉内皮癣齐轨连辔轻蝉曲匝僧斋赡给声带沈结身型石幢十日之饮条例司眺注同寅凸凸囊囊亡灵瓦瓮午供无射律橡茹藿歠崄夷小桃协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