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地方不能達到。《鹖冠子·環流》:“終身之命,無時成者也。故命無所不在,無所不施,無所不及。”《藝文類聚》卷九九引 三國 魏 王肅 《賀瑞應表》:“下及豚魚,則無所不及。”
“無所不及”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文獻出處:
比喻用法:
宋代李清臣在評價歐陽修時,稱其文“比司馬遷、揚雄、韓愈,無所不及而有過之”,此處用于贊美其成就超越前人。
該成語與“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等詞有相似之處,但更強調“能力或影響的全面性”而非單純存在範圍。需注意語境,避免與貶義詞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鹖冠子》等古籍。
《無所不及》這個詞指代一個人或者事物沒有具體界限或限制,在某個領域非常全面或者無所不能。無所不及的意思表達了一種廣泛或全面的能力或影響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無所不及》的部首是無口。該字總共十五畫。
來源:
《無所不及》這個詞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成語,源自《四書集注》的《論語注》卷四:“子以四時無所不及。”後來,它廣泛應用于文學、曆史和政治等多個領域。
繁體:
《無所不及》的繁體字為《無所不及》。
古時候漢字寫法:
據《說文解字》記載,古代《無所不及》的漢字寫作“亼”。後來隨着文字的演變和規範化,逐漸演化成現在的形式。
例句:
1. 他的知識面廣泛,幾乎無所不及。
2. 這位科學家在多個領域都有突出的成就,真可謂無所不及。
組詞:
無所不及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一些詞組和成語,例如:
1. 無所不能:能力極強,什麼都能做。
2. 遍地開花:形容事物或思想廣泛傳播,無處不在。
3. 深入淺出:講解或表達非常清楚易懂。
近義詞:
與《無所不及》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無所不能
2. 無往不勝
3. 放之四海而皆準
反義詞:
與《無所不及》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局限于
2. 有所不能
3. 有界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