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巾舞的意思、巾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巾舞的解釋

原稱公莫舞。古代舞蹈名。因舞時以巾作道具,故名。《晉書·樂志下》:“《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傳雲 項莊 劍舞, 項伯 以袖隔之,使不得害 漢高祖 ,且語 項莊 雲:‘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 漢王 也。今之用巾,蓋像 項伯 衣袖之遺式。” 隋 時 牛弘 請以《巾舞》和《鞞舞》、《铎舞》、《拂舞》并在宴會與雜伎同設,于 西涼 前奏之。 唐 時将其曲列入清商樂中。參閱《隋書·音樂志下》、《舊唐書·音樂志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巾舞”是中國古代一種傳統舞蹈形式,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巾舞原稱“公莫舞”,因舞者以巾帕作為道具而得名,屬于兩漢三國時期的民間歌舞形式。其核心内涵是通過舞動巾帕表達歡慶、喜悅之情。

  2. 曆史典故與起源
    據《晉書·樂志》記載,巾舞起源于“項莊舞劍”的典故:項伯曾用衣袖阻擋項莊刺殺劉邦,後人為紀念此事,将衣袖改為巾帕,形成舞蹈程式。這一演變體現了從曆史事件到藝術符號的轉化。

  3. 舞蹈形式與發展

    • 早期形态:漢代為帶有故事情節的小型歌舞,後逐漸發展為抒情性表演。
    • 朝代演變:隋代牛弘将其與《鞞舞》《铎舞》等并列用于宴會;唐代被歸入清商樂體系,成為宮廷樂舞之一。
  4. 文化特征
    舞蹈以巾帕的抛、甩、揚等動作為核心,兼具柔美與力度,常見于慶典場合,象征吉祥與歡愉。其名稱也衍生出法語詞彙“披巾舞”(Danse du châle)。

  5. 學術研究定位
    現代研究中,“巾舞”被定義為漢代“四大舞”之一(另包括鞞舞、铎舞、拂舞),是考察中國古代樂舞制度的重要研究對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巾舞》的意思

《巾舞》是一個詞語,通常指的是戴着巾帽的人們跳舞的場面。它蘊含了熱鬧、歡樂的氣氛,常常用來形容節慶活動、集會或慶祝場景中的喜慶舞蹈。

拆分部首和筆畫

《巾舞》由兩個漢字組成:巾(jīn)和舞(wǔ)。

巾的部首是巾,它屬于天幹十二支部首中的一員。字形上,巾是由“己”字和“開”字組成,表示頭巾、帕子之類的物品。巾的總筆畫數為3。

舞的部首是舛,它表示走路時左右腳順序颠倒。字形上,舞是由“彳”和“舛”組成,表示跳舞。舞的總筆畫數為15。

來源與繁體

《巾舞》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具體起源尚無明确的文獻記載。它可能在古代民間舞蹈中衍生出來,成為了一種習俗。這個詞在現代漢字中并不常見,因此并沒有形成繁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巾舞》時,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在篆書時期,巾的形狀稍有不同,有時候巾的形狀更像是一條布帶;舞的形狀則更為簡化,字形上類似于兩隻腳在舞動。

例句

1. 今天我們參加了一場盛大的巾舞表演,場面非常熱鬧。

2. 在這個節日裡,人們戴着彩色的帽子,載歌載舞,一起歡聚巾舞。

相關詞語

組詞:巾帼、舞蹈、巾帼英雄、舞台、巾帼不讓須眉等。

近義詞:舞蹈、舞曲、舞台等。

反義詞:座位、靜态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