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本的意思、俗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本的解釋

世間流行的校刻不精的版本。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論語》曰:‘ 衛靈公 問陳於 孔子 。’《左傳》:‘為魚麗之陳。’俗本多作阜傍車乘之車。” 宋 蘇轼 《東坡題跋·題淵明飲酒詩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俗本是漢語文獻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在古籍流傳過程中因抄寫刻印粗糙、校勘不精而形成的質量較低的版本。其核心特征是與精校善本相對,通常存在文字訛誤、内容删改或體例混亂等問題。以下從權威辭書及學術著作角度分述其含義:


一、基本定義與特征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

俗本(sú běn):指流行于世但校勘不精、訛誤較多的書籍版本。區别于精校的“善本”。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10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其特征可歸納為:

  1. 文本訛誤:因抄刻疏漏導緻文字錯漏、脫衍,如清代學者葉德輝指出俗本“魚魯豕亥,不可卒讀” ;
  2. 删改失真:為迎合大衆需求擅自删節原文或增補内容,破壞原著完整性;
  3. 刻印粗劣:版式混亂、印刷模糊,多見于民間坊刻本。

二、成因與曆史背景

俗本的産生與古代書籍傳播條件密切相關:


三、學術研究中的鑒别意義

在版本學體系中,俗本作為反面參照系具有重要價值:

  1. 校勘依據:通過對比俗本與宋元舊刻,可還原文本原貌(例: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參校多種俗本);
  2. 文化史載體:反映特定時期大衆閱讀趣味,如清代《紅樓夢》程高本對原著的改編 ;
  3. 鑒定标準:張之洞《書目答問》提出“五非”原則(非舊刻、非精校等),明确俗本排除範疇。

四、現代應用與辨析

需注意:


結論:俗本的本質是文獻傳播中“效率與精度失衡”的産物,其研究不僅關乎文本真僞,更映射了書籍史、閱讀史與社會文化變遷的互動關系。學術引用時需優先選擇《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權威目錄著錄的善本,避免因版本缺陷導緻結論偏差。

網絡擴展解釋

“俗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文獻學中的核心含義(主流解釋) 指民間流傳的校勘不精準的書籍版本,尤其針對古籍或經典文獻。這類版本因未經嚴謹校對,可能存在文字訛誤、内容增減等問題。例如:

二、詞源學中的延伸含義 由“俗”(民間、普通)與“本”(根源)組合而來,可引申為:

辨析提示: 在學術讨論(尤其古籍研究)中,通常采用第一種釋義;而在文化分析或日常語境中,可能涉及第二種引申義。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謗國倍道而進蔽甲不甯層台累榭陳根赤地池鱗此個跌窨惡有惡報方巾鳳冠霞帔複圓斧子梗阻挂瓦還味秏滑橫豪轟天裂地黃米頭兒圜壺堅潔驕敵咭噔咯噔接口階墄金樓子擊壤鼓腹集苑集枯括籍李下龍斿路規魯削馬袋昧莫男婦仆區青鏡窮識邱井全精上法賞節甚而至于勝負兵家之常身輕言微深溪史局實況廣播缌衰四圍探題為所欲為文江學海五胡綫車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