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間流行的校刻不精的版本。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論語》曰:‘ 衛靈公 問陳於 孔子 。’《左傳》:‘為魚麗之陳。’俗本多作阜傍車乘之車。” 宋 蘇轼 《東坡題跋·題淵明飲酒詩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俗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文獻學中的核心含義(主流解釋) 指民間流傳的校勘不精準的書籍版本,尤其針對古籍或經典文獻。這類版本因未經嚴謹校對,可能存在文字訛誤、内容增減等問題。例如:
二、詞源學中的延伸含義 由“俗”(民間、普通)與“本”(根源)組合而來,可引申為:
辨析提示: 在學術讨論(尤其古籍研究)中,通常采用第一種釋義;而在文化分析或日常語境中,可能涉及第二種引申義。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俗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俗世間的本位。它可以用來描述與宗教或傳統道德規範無關的、世俗世界的一切事物。
《俗本》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亻”是人的部首,“本”是木的部首。它是一個由8個筆畫組成的漢字。
《俗本》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散文家馮夢龍的作品中,他以《警世通言》中的《俗本》為題,用于描繪世俗人情。繁體字為《俗本》和《俗本》。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例如,《俗本》在繁體字中的“本”字在古代的寫法是“夲”,而在簡化字中是“本”。
1. 這部小說是對社會現象的一種批判,完美地展現了《俗本》。
2. 她的行為舉止總是充滿了《俗本》,缺乏一點兒宗教或倫理的修養。
1. 俗世:指世俗、凡俗的世界。
2. 本位:指事物存在或發展的根本基礎。
3. 世故:指在社交場合中圓滑老練、世事熟悉。
1. 世俗:指塵世間的規則、習俗或價值觀。
2. 世間:指人世間、塵寰中的事物或人情世态。
1. 純淨:指沒有世俗雜質、未經凡塵玷污的清潔。
2. 高尚:指有崇高的品質、道德、思想等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