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俗本的意思、俗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俗本的解释

世间流行的校刻不精的版本。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论语》曰:‘ 卫灵公 问陈於 孔子 。’《左传》:‘为鱼丽之陈。’俗本多作阜傍车乘之车。” 宋 苏轼 《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採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俗本是汉语文献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在古籍流传过程中因抄写刻印粗糙、校勘不精而形成的质量较低的版本。其核心特征是与精校善本相对,通常存在文字讹误、内容删改或体例混乱等问题。以下从权威辞书及学术著作角度分述其含义:


一、基本定义与特征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

俗本(sú běn):指流行于世但校勘不精、讹误较多的书籍版本。区别于精校的“善本”。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110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

其特征可归纳为:

  1. 文本讹误:因抄刻疏漏导致文字错漏、脱衍,如清代学者叶德辉指出俗本“鱼鲁豕亥,不可卒读” ;
  2. 删改失真:为迎合大众需求擅自删节原文或增补内容,破坏原著完整性;
  3. 刻印粗劣:版式混乱、印刷模糊,多见于民间坊刻本。

二、成因与历史背景

俗本的产生与古代书籍传播条件密切相关:


三、学术研究中的鉴别意义

在版本学体系中,俗本作为反面参照系具有重要价值:

  1. 校勘依据:通过对比俗本与宋元旧刻,可还原文本原貌(例: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参校多种俗本);
  2. 文化史载体:反映特定时期大众阅读趣味,如清代《红楼梦》程高本对原著的改编 ;
  3. 鉴定标准:张之洞《书目答问》提出“五非”原则(非旧刻、非精校等),明确俗本排除范畴。

四、现代应用与辨析

需注意:


结论:俗本的本质是文献传播中“效率与精度失衡”的产物,其研究不仅关乎文本真伪,更映射了书籍史、阅读史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学术引用时需优先选择《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权威目录著录的善本,避免因版本缺陷导致结论偏差。

网络扩展解释

“俗本”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一、文献学中的核心含义(主流解释) 指民间流传的校勘不精准的书籍版本,尤其针对古籍或经典文献。这类版本因未经严谨校对,可能存在文字讹误、内容增减等问题。例如:

二、词源学中的延伸含义 由“俗”(民间、普通)与“本”(根源)组合而来,可引申为:

辨析提示: 在学术讨论(尤其古籍研究)中,通常采用第一种释义;而在文化分析或日常语境中,可能涉及第二种引申义。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板桐卜骨谗夫潮鼓朝日察狱程较除破当地倒打一耙颠扑不破电埽雕楹短命鬼断屠断肢放牧分甘風疹塊腐弃诰教格谟搆薄寡浅刮鱼贵敬果马还避寒霜候拜华妙謇博见恶监主自盗羁单结抹口体两姨亲连晓罗纨门长面友恼巴巴脑门砰通千八百千人石乞纽忽浓七十钻霜台水乡孰若虽休勿休太亲翁替古人耽忧通泄统战突盗维系析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