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條對的意思、條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條對的解釋

(1).謂逐條對答天子的垂詢。《漢書·梅福傳》:“後去官歸 壽春 ,數因縣道上言變事,求假軺傳,詣行在所條對急政,輒報罷。” 顔師古 注:“條對者,一一條録而對之。” 宋 蘇轼 《張文定公墓志銘》:“公既草制書,又條對所問數千言,夜半與制書皆上。”

(2).指條對的文章及其内容。 唐 元稹 《對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至 武帝 然後 董仲舒 出,然而卒不能選用條對施之天下。” 清 徐乾學 《納蘭君墓志銘》:“歲丙辰,應殿試,條對凱切,書法遒逸,讀卷執事各官鹹歎異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條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逐條對答:

    • 釋義: 指針對提出的問題、條目或要求,逐一進行回答、應對或陳述意見。強調回答的系統性和針對性。
    • 語境: 常用于正式場合,如臣子回答皇帝的策問、官員回複上級的質詢、面試或答辯中對問題的逐一解答等。
    • 示例: “皇帝下诏策問,賢良文學之士皆條對其宜。” (皇帝下诏提出問題,賢良文學之士都逐條回答那些問題。)
  2. (特指)古代的一種奏議文體:

    • 釋義: 指臣子為回答皇帝的策問(通常是就時政、經義等提出的系列問題)而撰寫的奏章。這種奏章的特點是針對诏書中的問題,分條逐一陳述自己的見解和對策。
    • 來源: 這種文體形式源于漢代的“對策”。皇帝提出策問(寫在“策”上),應舉者(如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将自己的回答寫在簡策上“條對”呈上,故其文也稱“對策”或“條對”。
    • 示例: 漢代晁錯、董仲舒等人的著名政論文,如《舉賢良對策》(董仲舒),就是典型的“條對”之作。

“條對”的核心意思是分條應答或論述。它既可以指一種行為(逐條回答),也可以指由此行為産生的一種特定文體(針對策問的奏議)。其使用場景多與正式的問答、策試、奏議相關,體現了回答的系統性和條理性。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條對”是一個具有曆史語境和現代引申義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分析:

一、古代用法(核心含義)

  1. 逐條應答君主咨詢
    指臣子對天子的詢問進行分條陳述、逐一回應。該用法源自《漢書·梅福傳》記載的梅福辭官後仍通過文書逐條陳述政事,後成為古代奏對文體的常見形式。例如蘇轼在《張文定公墓志銘》中提到“條對所問數千言”,即分條目詳細回答皇帝的問題。

  2. 指代條對文體
    唐代元稹、清代徐乾學等文獻中,“條對”也特指這種分條陳述的文章形式,強調内容的結構化表達。

二、現代用法(引申或誤用)

  1. 分條對應關系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事物相互配合、呼應”,例如“正方形兩條對角線交于中心”。但此釋義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基于“條”與“對”字義的組合引申。

  2. 政策條例中的分項管理
    如“對個人結彙實行年度總額管理”等現代政策表述,屬于将“條對”泛化為分項規定的用法。

三、使用注意

建議需要嚴謹考據時,優先參考《漢書》《蘇轼文集》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徧觀冰霜步挽慚怒朝代朝列存思大結大令颠酒多蒙恩例翻簧煩惱賊紛披耿黾鬼功神力鴻絧呴煦勦説嬌豔甲族截發銼藳驚師動衆進率懼懾魁礨纍黍鄰篴镂飾馬面牛頭妙術民事訴訟俳文謙恕啓銮瓊花群情激昂三同十夫客侍執束戈卷甲筍蒲套管淘虜跳端危劇僞貌穩厚武童誤盩相覓顯選小老闆硝煙小夜班暇適犀柄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