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挾制。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四》:“ 望之 自奏:‘職在總領天下,聞事不得不問,而為 延壽 所拘持。’”《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七年》:“ 萬紀 性褊,專以刻急拘持 祐 ,城門外不聽出,悉解縱鷹犬,斥 君謩 、 猛彪 不得見 祐 。”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異犬》:“惡少皆笑而不答,但相與拘持之。”
“拘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挾制,指用強制手段限制他人行為或自由。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釋義
該詞強調通過約束、控制等手段迫使他人服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漢紀·宣帝紀四》記載:“望之自奏:‘職在總領天下,聞事不得不問,而為延壽所拘持。’” 此處描述官員被他人挾制的場景。
古籍用例
詞義對比
需注意與“拘執”區分,後者指思想固執、不願變通(如“拘執己見”),與“拘持”的“強制控制”含義不同。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言語境中。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漢紀》《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拘持是一個動詞,意思是限制、限制自由、扣押、控制、阻止等。它可以用來形容對一個人行動的限制,尤其是指關押或扣押某人。
拘持的部首是手,并且它一共有9畫。
拘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是由手的形狀和持的意思組成的。在古代,時常使用類似的手勢來限制、阻攔或扣押他人。
拘持的繁體字是據持。
在古代,拘持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始終保留的是“手”和“持”這兩個部分的意思,用來表達限制和控制的含義。
1. 他被拘持了兩天,才被釋放。
2. 警察拘持了犯罪嫌疑人,以便進行進一步的調查。
局拘、扣押、遣拘、關拘、牢拘、禁拘。
拘捕、禁閉、囚禁、扣留。
釋放、解除、放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