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燒指。*********自6*燒其手,以示忓罪獻身。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弟子居士 徐普拔 潘普成 等九人,求輸己命,願代宗師。其中或馘耳而刊鼻,或焚臂而燒手。”
(2).棘手,難以處理。《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況且他自幼兒就自己為難慣了自己的了……因此一進 安 家門,便自己給自己出了一個燒手的大難題目。”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燒手漢語 快速查詢。
“燒手”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事物或情況危險、棘手
指需要謹慎處理的問題或容易引發麻煩的事物,強調處理時的難度和風險。例如形容複雜的工作任務或關鍵決策。
比喻義
源自“手被火燒”的直觀感受,引申為對棘手問題的形象化描述。例如:
“這個項目涉及多方利益,處理起來真是燒手。”
佛教背景
早期指佛教徒通過自燒手指或手臂的方式表達忏悔或獻身精神(見于《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等文獻)。
例句:
“或焚臂而燒手,以示虔心。”
特殊場景用法
在釣魚術語中,指魚線勒入手指造成的疼痛(較少見)。
“燒手”的核心含義是“危險或棘手”,日常使用以比喻義為主,其他含義多出現在特定語境(如宗教、古籍)。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佛教文獻。
《燒手》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為進行一項活動或工作時,手感覺燒灼般疼痛。類似于現代口語中的“手燙”或“手熱”。
《燒手》這個詞由火(huǒ)和手(shǒu)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李時中的《農政全書·品田稻畔》一書中:“刈麥須新刀,割稻要燒手”。該句意為收割麥子需要新的利刃,割稻需要手感受到火一樣的熱度。從此,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
繁體中文中,《燒手》可以寫作「燒手」。
古時漢字寫法中,《燒手》可以寫作「燒手」。
1. 小明在廚房裡幫忙燒菜時,不小心碰到了爐子,手燒得很疼。
2. 在搬運熨鬥時,小玲不小心觸到了燙熱的底部,瞬間就燒手了。
1. 燒火:點燃火源或爐火,使其燃燒。
2. 燒水:将水加熱到沸點。
3. 燒飯:烹饪米飯的過程。
4. 燒紙:用火焚燒紙張。
5. 燒烤:用火烘烤食物。
1. 燙手:手感受到燙傷般的疼痛。
2. 灼手:手感到刺痛,如被火焰或高溫燙傷。
手涼:手感覺涼爽,無疼痛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