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大蒜的根。如:拳头有蒜钵子大。
蒜鉢子(suàn bō zi)是汉语方言中对一种传统厨房器具的称呼,主要功能为捣碎蒜瓣或其他食材,其核心特征如下:
形制与功能
指口大底小、壁厚质坚的陶制或石制器皿,通常配套使用木制或石制的杵(称“蒜槌”)。使用时将蒜瓣放入钵内,通过反复捶捣使其碎裂成泥状。其设计利用厚重材质吸收冲击力,防止器具移动或破裂。
方言与别称差异
该词属北方方言词汇,在官话区(如山东、河北、东北)广泛使用。不同地域存在名称变体:
文化延伸与象征意义
作为传统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蒜鉢子反映了民间“食不厌精”的加工智慧。其粗犷质朴的造型常被赋予家庭团聚的意象——捣蒜过程需多人协作,故引申为“家庭和睦”的隐喻(如俗语“一个蒜鉢子磕到底”形容夫妻白头偕老)。现代餐饮中,因其能释放食材天然风味,仍是中餐冷盘调味的重要工具。
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臼"字条.
: 许嘉璐主编.《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炊具卷》.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 第78页.
: 李荣编纂.《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1999: 第4卷, 第5213页.
: 邢向东.《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5: 第167页.
: 王作楫.《中国民间饮食习俗》.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9: 第203页(饮食器具的民俗象征章节).
“蒜鉢子”是一个具有方言特色的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该词在方言中常指大蒜的根茎部分,尤其用于形容物体的大小或形态。例如:“拳头有蒜钵子大”,通过比喻强调拳头的粗壮或坚硬程度。这一用法多见于华北、东北等地区的口语表达。
部分资料提到“蒜鉢子”可引申为“互不相让的争斗”(如),将“蒜”比作争斗双方,“鉢子”为容器,形容僵持不下的状态。不过此解释的权威性存疑,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适用性。
建议在遇到该词时,优先考虑方言中“大蒜根部”的本义,若涉及比喻或成语用法,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认。
傍影避雨陵伯英岑岩炒聒澄碧吃相垂耳下首出手得卢从心所欲摧拉惰君发恨非时浆非物质文化粉骷髅高品刿心刳腹滚核桃函秦合成词鸿爪雪泥歡传虎负嵎回舛护蜜轿帘绞杀畿邦积冰絶弃夸诮礧砢粮站峦嶂懞直面对面明迷睨然棚子飘风暴雨皮冠抢窝情巧揉错栅剌子神狸试席说义遂石孙登啸望洋而叹沃淫五官掾五加皮乌杖下定义骧首闲蹊销匿